金龙鱼作为鲁花集团的四大股东之一,按理来说是合作关系。为什么之前鲁花集团的老板孙孟全硬扛金龙鱼,两家合作企业就闹得不愉快了? 2024年12月2日,鲁花集团的股东名单发生了大变动,金龙鱼正式以10.9536%的持股比例成为鲁花四大股东之一,加上金龙鱼关联公司的持股,两家合计持有鲁花15.6864%的股份,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是粮油行业“强强联手”的美谈,谁能想到才过半年就闹得不可开交。 这事得从孙孟全和鲁花的“根”说起,1986年孙孟全创办鲁花植物油厂,当时食用油要么是卫生差的土榨油,要么是有化学残留的浸出油,他带着团队啃了六年硬骨头,1992年终于搞出5S纯物理压榨工艺,既去了黄曲霉毒素又保住花生原香,这工艺成了鲁花的命根子。 金龙鱼的路子跟鲁花完全不同,它背靠马来西亚郭氏集团,1991年就推出小包装油,靠调和油迅速占领市场,2024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388.66亿元,靠的是全产业链布局和庞大的供应链优势,跟鲁花深耕花生油的打法形成鲜明对比。 2025年5月矛盾开始浮出水面,鲁花推出高端调和油系列,直接闯进了金龙鱼的核心地盘。要知道调和油占金龙鱼营收的三成以上,鲁花这一步等于在金龙鱼的饭碗里舀饭,金龙鱼立马反击,在花生油品类上加大促销力度,把价格压到比鲁花低15%。 你家厨房是不是也常备这俩牌子?鲁花的花生油香,金龙鱼的调和油种类多,以前各卖各的相安无事,现在直接跨界抢生意,能不红脸吗?更关键的是,金龙鱼作为股东,想介入鲁花的花生采购环节,提出用金龙鱼的全球供应链采购花生,被孙孟全直接拒绝。 孙孟全的拒绝不是没道理,鲁花在全国有200多万亩花生种植基地,都是按照5S工艺的标准培育的专用品种,要是换成金龙鱼的采购渠道,原料质量没法把控,等于砸了自己30多年的招牌。金龙鱼这边也委屈,觉得自己作为股东该有话语权,采购成本还能降10%。 2025年8月冲突彻底公开,孙孟全在经销商大会上公开说“鲁花的根在花生油,谁也不能动我们的工艺和原料”,这话明摆着针对金龙鱼。没过多久,金龙鱼就减持了鲁花0.68%的股份,虽然比例不高,但释放的信号很明确:合作归合作,竞争不含糊。 很多人没看透,这根本不是简单的抢生意,是本土品牌和外资背景巨头的控制权之争。金龙鱼虽然是在国内发展的外资品牌,却掌控着粮油行业不少供应链资源,孙孟全怕的是金龙鱼借着股东身份,慢慢渗透鲁花的核心技术和渠道,最后把鲁花变成“代工工厂”。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,鲁花的5S工艺至今没申请国际专利,就是怕技术泄露,而金龙鱼在全球有几十家研发中心,技术交流的要求被孙孟全多次婉拒。2025年10月鲁花还把研发投入提高了20%,专门升级5S工艺的防伪技术,就是怕被模仿。 金龙鱼的算盘也打得精,它入股鲁花不光是为了分红,更想借助鲁花在花生油领域的口碑和渠道,完善自己的品类布局。没想到孙孟全根本不按常理出牌,不仅不开放渠道,反而主动进攻调和油市场,打乱了金龙鱼的计划。 行业里的人都清楚,粮油市场早就不是“各自为战”的年代了,金龙鱼想靠股权绑定扩大版图,孙孟全想守住本土品牌的核心优势,这两种诉求撞在一起,矛盾早晚要爆发。其实从2024年入股时的协议就能看出端倪,鲁花特意加了“核心工艺自主”的条款,当时没人在意,现在成了硬扛的底气。 两家闹矛盾最受益的其实是消费者,2025年下半年鲁花的高端花生油搞了买赠活动,金龙鱼的调和油也推出了新品类,品质都没降还更实惠。但大家更该看到,孙孟全的硬扛不是任性,是本土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,没有这种坚守,咱们可能早就吃不到这么地道的花生油了。 企业合作就像合伙做生意,再好的伙伴也得守住自己的“命根子”。鲁花的命根子是30年磨出来的工艺和口碑,金龙鱼的命根子是供应链和规模优势,要是一方想把对方的命根子攥在手里,再铁的合作也会散伙。良性竞争从来不是坏事,怕的是丢了自己的根去跟风。 参考信息: 青岛新闻网——2004-09-13 鲁花露头"绞杀"金龙鱼? 北京青年报——2011-06-09 鲁花PK金龙鱼:转基因争议引出“诽谤门” 中金在线——2015-06-09 鲁花较劲金龙鱼:早年伙伴变今日对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