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8年毛主席到沈阳机床电器厂视察,可他发现全厂工人全都态度冷漠,就连自己问话也是无一人回答,就在毛主席大为不解的时候,突然一位女工站起来大声喊道:“毛主席好!” 沈阳机床电器厂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主要生产低压电器设备,如接触器和开关元件。那时期,国家工业布局重点在东北,工厂承担着为重工业提供配套的任务。员工多来自本地,工作环境以流水线为主,强调集体生产规范。苏玉春作为装配工人,从1940年代末进入工厂系统,逐步适应了从手工到机械化的转变。她参与过多次技术培训,掌握了基本电器组装技能,并在工会中协助日常事务。工厂当时的生产目标与国家计划经济紧密相连,每年需完成特定产量指标,以支持全国基础设施建设。视察事件前,工厂已形成严格的管理体系,确保操作标准化。 1958年2月13日成为工厂历史转折点。那天,毛泽东到访沈阳多个工业点,包括这家电器厂。工厂原名沈阳小型开关厂,职工数百人,主要从事电器部件制造。视察旨在了解基层生产实况,推动工业发展。工人因事先纪律要求保持专注,导致现场安静。苏玉春的问候声改变了氛围,她当时负责装配岗位。毛泽东随后与她交流,询问工作和生活情况。这次互动体现了领导对普通工人的关注,推动工厂内部反思管理方式。事件后,工厂职工认识到纪律与人文的平衡重要性。 工厂更名源于这次视察。职工集体建议以日期纪念,1966年获批为沈阳二一三机床电器厂。二一三代表2月13日,象征国家领袖对工业的重视。此举在共和国工业史上少见,体现了企业文化与国家历史的融合。苏玉春继续在厂内工作,担任技术指导角色,帮助新员工适应生产流程。1970年,国家启动三线建设,她响应号召前往甘肃天水。那里是西北工业基地之一,需要转移技术骨干。苏玉春带队参与新厂筹建,克服环境挑战,建立低压电器生产体系。 天水二一三电器厂挂牌后,成为西北地区电器制造支柱。从沈阳运来的设备启动运转,推动当地经济发展。苏玉春在当地工作多年,处理生产技术问题,如设备维护和质量控制。1978年,中央档案馆发现视察照片底片,翻印分发到相关工厂。这张照片记录了毛泽东观看装配过程的瞬间,成为企业荣誉象征。照片挂在厂区墙上,用于职工教育。企业后来扩展分支,包括上海研发中心和西安智能基地,形成集团化运营。 当代,二一三电器集团延续传统。新员工培训总是从1958年事件入手,强调工业精神传承。集团产品覆盖智能电器领域,参与国家电网项目。苏玉春晚年见证企业现代化转型,退休后仍关注行业动态。2024年纪念活动上,她分享历史经验,提醒年轻一代注重生产与人文结合。集团如今员工上万,产值达数十亿,体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路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