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9年,台军连长拼死横渡海峡游回大陆,后来成了世界银行副行长 1952年,林

趣史小研究 2025-11-27 16:19:31

1979年,台军连长拼死横渡海峡游回大陆,后来成了世界银行副行长 1952年,林毅夫出生在台湾省宜兰县的一户普通人家。那时候他还不叫林毅夫,父亲给他取名“林正义”,寓意为人正直、伸张正义。 这孩子从小就是那种典型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读书厉害。1971年,他顺顺当当地考进了台湾最好的学府——台湾大学。 但谁也没想到,才读了一年书,这位高材生突然做了一个惊掉所有人下巴的决定:投笔从戎。 当时台湾社会风气是“好铁不打钉,好男不当兵”,这事儿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,台湾当局一看,正如瞌睡来了送枕头,立马把林正义树立成了“青年楷模”,连当时的“国防部长”蒋经国都亲自接见了他。 就这样,林正义成了台军重点栽培的苗子。军校毕业后,他又被公费送去读了MBA,可谓是文武双全。1978年,他被派往了金门最前线的马山连担任连长。 马山是什么地方?那是金门距离大陆最近的据点,退潮时离对岸的角屿只有不到2000米。能守在这个“喉咙口”的军官,绝对是当局的一百个放心。 可惜,国民党当局这次看走眼了。 在马山驻守的日子里,林正义的心态发生了剧变。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腐败横行,军队里赌博、懒散成风,这让满怀报国志向的林正义感到深深的绝望。他意识到,留在台湾,顶多是做一个安稳的军官;回到大陆,才有可能参与到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去。 1979年5月16日,机会来了。 那天正是大退潮,海况相对有利于泅渡。晚饭后,林正义假装要进行军事演习,下令实行宵禁,让所有士兵待在营房不许外出,如果听到海里有动静也不许开枪。 安排好一切后,他悄悄来到了海边。 虽然距离只有2公里,但海峡洋流复杂,暗礁密布,稍有不慎就会葬身鱼腹。更别提万一被发现,身后的子弹可不长眼睛。 林正义没有犹豫,他只带了一个篮球胆作为助浮工具,纵身跃入了漆黑的大海。 他在冰冷的海水里游了整整三个小时。当他的脚终于踩上厦门角屿的沙滩时,早已精疲力竭,那一夜,世上少了一个台军连长林正义,多了一个矢志报国的林毅夫。他在给家人的信中改用了“毅夫”这个名字,取自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。 来到大陆后,林毅夫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攻读政治经济学。那时候的大陆,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,一切都百废待兴。 1980年,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、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访华。因为当时北大英语好又能懂经济的人实在太少,林毅夫被临时抓了壮丁当翻译。 林毅夫精准、深刻的翻译让舒尔茨大为震惊,老教授当场抛出橄榄枝。 两年后,林毅夫飞赴美国,师从舒尔茨。在芝加哥大学的那四年,他几乎没有迈出过校园一步,硬是用废寝忘食的劲头,拿下了博士学位。 他做了一个让很多“聪明人”无法理解的决定:回国。 1987年,林毅夫带着30整箱的经济学资料,拖家带口回到了北京。他是改革开放后,第一位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。 回国后,他一头扎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研究中。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空谈理论,而是跑遍了中国的穷乡僻壤。他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,比如“新结构经济学”,并非照搬西方的教条,而是真正基于中国国情的创新。 他在北大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,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前身。这里后来成为了中国政府最重要的智囊团之一。 2008年,林毅夫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高光时刻——他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。 这可是个破天荒的大事!以前这个位置一直是被欧美经济学家垄断的。林毅夫的当选,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能力的认可,更是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一种肯定。 然而,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,林毅夫心里始终藏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。 那就是海峡对岸的家。 自从他“失踪”后,台湾当局不仅给了他“叛逃”的罪名,后来还对他发出了通缉令。这也意味着,回家的路,被彻底堵死了。 最让他痛彻心扉的,是无法为父母尽孝。 1996年,林毅夫的母亲去世;2002年,父亲林火树也撒手人寰。作为家中备受疼爱的儿子,林毅夫多想飞回去,在灵前磕几个响头,送二老最后一程。 可是,那浅浅的一湾海峡,此刻却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。 当时,林毅夫向台湾方面提出申请,希望能基于人道主义允许他回台奔丧。但台湾当局态度强硬,以此要挟他“归案”。 最终,林毅夫只能含泪在北京的家中设起灵堂。 透过互联网传来的视频信号,看着父亲的灵柩,这位在学术界叱咤风云的硬汉,哭得像个无助的孩子。他跪在地上,向着家乡的方向长跪不起,那是他对父母最深沉的愧疚,也是大时代背景下,个人命运最无奈的注脚。 他在后来的采访中曾哽咽道:“我希望这一历史悲剧能早日结束。” 如今,已经是2025年。林毅夫先生已是古稀之年,但他依然活跃在经济学研究的第一线,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殚精竭虑。

0 阅读:26

猜你喜欢

趣史小研究

趣史小研究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