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媒提醒中国:一旦中日发生冲突,中国绝对不止日本一个敌人。因为这很可能是美西方联手布下的“围攻局”。而且这局里藏的风险,比直接的炮火更棘手。 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最新评论,莫斯科方面正密切关注着东亚的紧张局势。 就在2025年11月26日,日本公然将导弹系统部署到了距离台湾仅110公里的敏感区域。 此举被视为极其危险的挑衅,几乎是把枪口顶在了中国的脑门上。中国国台办当天就发出了严厉斥责,称这是“公然破坏战后国际秩序”。 而这,恰恰印证了俄罗斯媒体近期的尖锐提醒。俄方分析人士认为,中日之间任何形式的军事摩擦,都不会是一场孤立的冲突。 它更可能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联手设计的一场“系统性围攻”,而日本,只是那个负责点燃引信的角色。 如果这个判断成立,那也就意味着,中国面临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。 许多分析指出,美国的目标并非是和中国进行一场硬碰硬的决战,而是要通过一场可控的代理人战争,彻底打断中国的发展节奏,从而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全球霸权。 这并非空穴来风。早在2023年,美日澳菲的联合军演就已经常态化,并且新增了极具针对性的“岛礁攻防”科目。 更重要的是,美国已明确将钓鱼岛纳入《美日安保条约》的保护范围。 这无异于给了日本一张可以随时挑起事端的“空白支票”。 日本右翼势力显然也抓住了这个“机会”。新上任的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更是狂妄宣称,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存亡危机”。 这种论调,被中国专家痛斥为“亵渎历史正义”。这背后,是日本企图借美国之力,挣脱和平宪法的束缚,复活军国主义的野心。 但真正的杀招,或许并不在战场之上。俄媒的警告之所以值得高度重视,是因为他们对此有切肤之痛。 俄罗斯专家安德烈·伊万诺夫直言,一旦中日爆发武装冲突,随之而来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抗,更可怕的是一场全方位的“软绞杀”。 有观察家猜测,这套组合拳可能包括以下几个层面。 首先是金融制裁,西方可能动用其金融霸权,限制中国使用美元结算体系,甚至将中国踢出SWIFT系统。 这对于高度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而言,无疑是釜底抽薪。 其次是科技封锁。日本在2023年就已经限制了23种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。一旦冲突爆发,这条绞索只会收得更紧。 美国将联合其盟友,彻底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及相关技术的渠道,试图锁死中国产业升级的咽喉。 最后,则是无孔不入的舆论战和外交孤立。美国通过其资助的“妙手项目”等智库机构,常年炮制抹黑中国的言论。 届时,这些力量将被全面激活,煽动周边国家对华敌意,在国际上将中国描绘成“侵略者”,从而在道义上对中国进行围剿。 可以说,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代理人之战”。日本被推到前台,充当那个“引火开关”,但其背后,站着的是整个美西方阵营。 它们试图用军事、科技、金融、舆论四条锁链,将中国牢牢困住。 而对于日本自身而言,充当美国的“马前卒”同样是引火烧身。尽管借助美国的支持,日本似乎正在加速实现其“军事正常化”的梦想。 但历史的教训反复证明,将国家命运捆绑在他国战车上,最终只会沦为炮灰。 中国手中也并非没有反制牌。例如,日本九成的稀土需要从中国进口。 一旦中国启动稀土出口管制,其汽车、电子等支柱产业将立刻遭受重创。 2010年渔船事件后的中日关系急剧恶化,已经预演了这种对抗带来的巨大代价。被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,最终也可能反噬日本自身。 更值得警惕的是,当前的国际局势正在为这场“围攻”创造更有利的条件。 据美乌官员透露,乌克兰已原则上同意美国提出的和平协议,总统泽连斯基计划在11月27日与特朗普会面。 这意味着,美国很可能正从乌克兰的泥潭中抽身,以便将全部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。 与此同时,美国在北极的军事部署也在同步加强。 每季度派遣核潜艇进驻冰岛,与亚太的军事基地遥相呼斥,形成一个针对中俄的“跨区域防御三角”。 这种全球性的军事调动,绝非偶然,其背后隐藏着极深的战略图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