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专家警告!如果这样的中日关系持续1年以上,即使没有2.6万亿日元,也将减少2万亿日元以上的中国游客消费 那个为了中国胃特意培育出的“高甜度芒果”,如今恐怕要在树上熟透烂掉,或是即便摘下来也无人问津。 还有那些专门开发成便携装的乳制品,甚至岩手县刻着“吉祥”二字的南部铁器,正堆在仓库里落灰,这一幕幕并非臆想,而是日本地方产业正在经历的至暗时刻。 这场经济风暴的源头,要从一种极度尴尬的“错位”说起。 很多人单纯以为游客少了,再招一批就行,但现实给了日本狠狠一记耳光。 虽然东京银座依旧能看到澳洲或中东的富豪挥金如土,但他们的钱,这辈子都流不到秋田县卖稻庭乌冬面的小店里,也不会为了几块特产奶酪特意跑一趟北海道。 欧美客偏爱东京的奢华,印度和东南亚游客普遍精打细算,后者人均消费甚至只有中国游客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,且基本避开高价特产。 只有中国游客的消费路径,是呈“毛细血管”状渗透进日本偏远县城的,从九州的工艺品到冲绳的免税店,甚至是东京运营了四十多年的老牌屋形游船,都在依赖这一单一且庞大的客源。 冲绳四成的免税收入断供,意味着那个曾在旺季连轴转的20辆观光巴士车队,现在只能有一半不得不停在场院里,盖着厚厚的防尘布“休眠”。 更要命的是,日本不仅低估了这种依赖度,还误判了经济连锁反应的速度。 熊野英生这位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的首席专家算了一笔账:如果僵局持续一年,两万亿日元(约合人民币近千亿)的消费额将凭空蒸发。 要知道,2024年每5个日元的国际旅游收入里,就有1日元来自中国人,消费总额一度是欧美的2.3倍。 这种量级的撤资,瞬间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恐慌性抛售——资生堂股价单日暴跌11%,三越伊势丹跌了超10%,就连本来只需做好服务的东京迪士尼和卖寿司郎的餐饮巨头,也跟着跌得灰头土脸。 有人想拿2012年那时候的情况做对比,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,但这回局势完全不同,当年的旅游业占GDP比重远没有现在高。 而如今旅游业已经是日本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外汇支柱,且不说每流失100万中国游客就会砸掉2.3万个饭碗,光是看看北海道紧急召开的对策会,以及冲绳甚至全日本上百名民众跑到首相官邸抗议的画面,就知道痛感早已穿透了表层的统计数字。 日本的旅游生态,实际上是根据中国人的偏好重塑过的。 从语言服务到文化工坊的定制,再到那一整条为“爆买”准备的物流包装产线,一旦需求切断,供给端便是因甚至死亡。 那些面临失业的包装厂工人,濒临倒闭的百年小店,才是这两万亿日元损失背后最真实的注脚,即便他们想掉头去迎合欧洲客的品味,时间和资金成本也足以拖垮大部分中小企业。 原本那3.4万亿日元可以成为润滑中日关系的良药,互利共赢曾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。 大家愿意去,是冲着风景和服务,也是给邻居捧场,可如今,随着一单单取消的酒店预约,一份份暂停的运输合同,受损的何止是账面财富,更是一种难以在短期内修复的信任。 在这场博弈中,没有赢家,只有空荡荡的停车场和愁眉不展的商家,在寒风中等待一个不知道何时能来的暖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