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,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:“我真的认为,我的国家——美国,仍然是世界的希望,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!” 他还强调:“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,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,除此之外别无其他!” 张忠谋出生在1931年的西安,那时候国家正乱,他跟着家人辗转到了重庆、上海,后来去了香港读高中,1949年才去的美国。他去美国的时候才18岁,正是价值观成型的年纪,先读了哈佛大学,后来又转到麻省理工学电机工程,毕业后就扎进了美国半导体行业。 1962年他入籍美国的时候,刚好是美国半导体产业最风光的年代,德州仪器、英特尔这些巨头正忙着定义行业规则,他在德州仪器从工程师做到副总裁,手里管着上万人的团队,在美国社会彻底站稳了脚跟。 对他来说,美国不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,是给他教育、给他人脉、给他事业巅峰的 “土壤”,这种感情咱们可能没法完全共情,但站在他的经历上看确实真实存在, 不过这话里的 “别无其他”,就有点让人没法接受了。 他1990年回台湾创办台积电的时候,带着美国的技术经验和行业资源,台湾当时为了扶持他,给了土地、政策,甚至协调本地企业配合他搭建产业链,台积电能从一个初创公司,做到今天占全球近六成先进制程芯片代工订单的巨头,台湾的工程师红利、配套产业集群功不可没。 现在台湾有9座台积电的晶圆厂,几乎包揽了7纳米以下的先进产能,这些工厂养活了几十万台湾从业者,也让台湾成了全球半导体高地,可他现在强调自己只是美国人,把台湾的贡献撇得干干净净,这不管怎么说都有点忘本。 更有意思的是,他一边说美国是 “光辉典范”,一边又没少给美国泼冷水。佩洛西窜台的时候,他当面就跟美国官员说,靠520多亿美元补贴就想搞懂芯片制造,太天真了。 这话不是随口说的,芯片制造的复杂程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,单是原材料就得从全球各地调,工厂里的设备精度要到纳米级,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人得培训好几年才能上手。 美国总觉得钱能解决一切,但张忠谋太清楚了,美国缺的不是钱,是熟练工人,是完整的配套产业链,2021年他就公开说过,美国搞本土制造不可能成功,成本高得吓人,人才也跟不上。 后来台积电去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工厂,果然出了问题,原定2024年底投产的工厂,因为招不到足够的技术工人,硬生生推迟到2025年,第二座厂更是要拖到2027年以后。 他嘴上捧着美国,行动上却把美国的钱拿得稳稳的,美国芯片法案刚出来,他就带着台积电申请补贴,现在已经拿到了66亿美元直接资金,还有50亿美元的低成本贷款。 拿着这些钱,他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建三座晶圆厂,总投资超过650亿美元,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外国投资项目。 美国之所以愿意给这么多钱,是因为台积电手里攥着先进制程技术,美国想靠台积电实现 “2030 年全球20%尖端芯片在美国制造” 的目标,而现在美国本土的份额才 10%。 台积电70%的客户都是美国公司,苹果、高通这些巨头都得靠台积电代工,美国离不开台积电,这也是张忠谋敢跟美国官员直言不讳的底气。 可他这种 “两边借力” 的玩法,也让台积电陷入了尴尬,台湾民众看着他把3纳米、2纳米这些最先进的制程搬到美国,心里能踏实吗? 要知道,台积电在台湾的工厂才是根基,那里有最成熟的技术团队和配套企业,南京的工厂只做12到28纳米的成熟制程,根本没法和台湾比。 现在他把核心产能往美国迁,说是为了企业发展,可万一两岸有什么变动,台积电的技术命脉不就被美国攥住了?更让人不舒服的是,他拿着台湾的资源壮大企业,赚着全球的钱,却在身份认同上彻底倒向美国。 其实张忠谋的话也反映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矛盾——既想靠钱和政策把产业链拉回本土,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制造环节的短板,他说美国是 “世界的希望”,可能是真心认同美国在技术创新上的能力,毕竟他亲眼见证了美国半导体从无到有、引领全球的过程。 但他强调自己只是美国人,多少也有商业考量,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越来越大,和美国政府、企业的绑定越来越深,明确自己的美国身份,能减少很多合作上的障碍。 只是咱们普通人看不透那么多商业算计,只知道一个从中国土地上走出去的企业家,在功成名就后,把 “美国” 当成唯一的国家,把生他养他的故土抛在脑后,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 台积电的成功,是技术的胜利,也是全球产业链协作的结果,不是哪一个国家、哪一个人的功劳。 张忠谋可以做美国人,但他不该忘了,台积电的根始终扎在台湾,而台湾,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他那些关于 “国家” 的言论,或许能讨好美国政客,却寒了无数牵挂故土的人的心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