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湾前陆军副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的时候说:日本自卫队的武器和战斗力和大多数

红楼背疏影 2025-11-26 17:32:19

台湾前陆军副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的时候说:日本自卫队的武器和战斗力和大多数国家比是很强,但和解放军比就太差。大陆的航母,五代机,远程导弹,登陆舰从来都不是给台湾准备的。如果日本敢插手台湾冲突,日本会败的很惨,就算美国来了也不行,在中国家门口打仗,美国也会输。这是美国人多次战争推演的结果,他们自己也承认。 解放军航母、五代机等装备并非针对台湾,而是针对外部势力干涉;日本自卫队即便战力较强,亦难以抗衡解放军,美军介入台海冲突同样无法取胜。 部分观点认为福建舰、东风-26等装备为针对台湾而研发,实则并无必要。 台湾海峡最宽处约410公里,解放军火箭军东风-15B导弹射程达600公里,早在2010年便已实现对台湾全域覆盖;台军最先进的“雄风-3”导弹射程约400公里,发射前易被解放军无人机侦察定位。 刘湘滨作为前军方人士的判断具有专业性:此类重型装备的核心部署目标,是应对外部势力介入。 日本自卫队的战力优势实则存在明显短板。 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达9.9万亿日元,创战后新高,且已列装射程1000公里的改进型12式反舰导弹,表面威慑力较强。 但实际部署情况显示:该型导弹仅在九州部署8套,冲绳地区需至2027年才能形成战力;单枚造价1.2亿日元的情况下,年产能仅20枚,难以支撑大规模冲突。 更关键的是后勤短板,日本西南诸岛弹药库存仅能满足7天作战需求,从本土运输需穿越解放军潜艇可封锁的宫古海峡。 反观解放军,东部战区歼-20部署数量已超50架,配合空警-500预警机构建的预警体系,在台海周边制空权争夺中具备绝对优势。 刘湘滨关于“日军介入将遭遇惨败”的判断,可从2024年联合军演模拟对抗中得到印证:日军12式导弹模拟攻击的被拦截率达92%。 美军介入的核心制约因素是地缘距离过远,2024年美国国会与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联合开展的台海冲突兵棋推演显示,美军介入后首周将损失111架军机、46艘舰艇,其中含2艘航母。 这一结果并非虚构,而是地缘劣势的必然:美军第一岛链的嘉手纳、普天间等基地,均处于解放军东风-21D导弹射程覆盖范围;2025年4月普天间基地发生消防泡沫泄漏污染事件,进一步暴露基地防护体系的脆弱性。 美军推崇的“分布式海上作战”战术,在解放军监控体系面前难以奏效。该战术试图通过分散舰艇部署降低被集中打击的风险,但解放军已构建天基卫星、岸基雷达与无人机协同的全域监控网络,2025年环台演习中曾实现对关岛附近美军核潜艇的实时追踪。 历史案例已充分印证地缘优势对战争的影响,1942年中途岛战役中,日军舰队劳师远征,美军依托本土基地与情报优势以少胜多,击沉4艘日军航母。 当前台海局势中,这一逻辑依然成立:美军成为劳师远征的一方,解放军则拥有更完善的本土基地支撑与情报体系。 刘湘滨作为前军方高层,对现代战争的核心制胜要素认知清晰——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装备性能,更取决于后勤保障、情报获取与地理依托,而这些正是解放军的优势领域。 经济与外交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外部势力介入的成本,2025年中日贸易额达3.2万亿元,汽车与半导体材料占日本对华出口的40%,若日本介入台海冲突,其能源运输线将面临封锁风险,核心产业发展将受直接影响。 美军盟友同样难以提供有效支援:2025年东盟峰会明确表态“不卷入台海冲突”;澳大利亚虽表态“支持美国”,但实际缺乏可远洋部署的主力舰艇,无法形成实质支援能力。 日军介入能力还受内部民意制约,这一因素易被忽视。冲绳地区民众长期反对美军及日军基地部署,2024年8月边野古基地填海造陆工程启动时,当地民众冒雨抗议,冲绳县知事玉城丹尼明确表示反对。 此前2024年4月,6000名民众包围胜连基地抗议导弹部署,玉城丹尼更直言“部署远程导弹将使冲绳成为首要打击目标”。此类民众抗议活动所体现的反战情绪,将直接影响日军部署效率与作战持续性。 从战略层面推演,刘湘滨的判断实则蕴含“以武止战”的战略信号。解放军装备发展的核心目标并非主动挑起冲突,而是通过构建反介入能力,使外部势力清晰认知介入代价,从而放弃干涉企图。 2025年辽宁舰与山东舰同步在西太平洋开展巡航活动,正是这一威慑战略的具体体现——通过展示远洋部署能力,向外部势力传递“不得触碰台海红线”的明确信号,而非主动挑衅。 “台独”势力长期寄望于“美日军事介入”,却忽视美日的战略考量:美国将台湾视为牵制中国的工具,并无为台湾与解放军直接开战的意愿;日本则试图借“台海议题”推动军力扩张,实际介入时将优先保障本土安全。 刘湘滨以台湾前军方高层身份公开这一观点,核心目的是破除“美日会介入救援”的虚幻认知。

0 阅读:0
红楼背疏影

红楼背疏影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