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4年,美军对东京轰炸投下的炸弹总量超过一万吨。没想到东京的各类工厂居然没受多大影响,该开工照样开工。 美军这边反倒付出了不小的代价,足足 147 架战机被击落或损毁! 美军一开始想的是在高空进行精确轰炸,这种方法在欧洲战场用过,效果还不错,可到了东京就完全失灵了。 东京的天气经常是多云,再加上高空有强烈的急流,轰炸机在几万英尺的高空根本没法稳定瞄准,炸弹投下去十枚有九枚都落不到目标上,命中率还不到 10%。 而且当时美军用的主要是高爆弹,这种炸弹对付钢筋水泥的建筑还行,可东京城里七成以上的房子都是木头盖的,高爆弹炸下去顶多炸个坑,没法造成大范围的破坏。 更关键的是日本的军工生产模式很特别,不是集中在几个大工厂里,而是大工厂旁边连着无数个家庭小作坊,零件分散生产,之后再集中组装,就算炸了主工厂,那些小作坊还能接着干活,修复起来也特别快,根本断不了他们的生产链。 再加上日军白天的防空火力特别密集,美军的轰炸机在高空飞行,很容易成为活靶子,损失自然就居高不下。 就在这场轰炸陷入僵局,美军一筹莫展的时候,1945 年 1 月,李梅少将走马上任,接管了负责轰炸任务的第 21 轰炸机司令部。他没有一上来就继续之前的轰炸方案,反而先下令暂停了所有行动,拿着东京的地图,足足研究了三天时间。 这三天里,他把东京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,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他发现东京的城市布局特别密集,木质房屋一栋挨着一栋,连成片之后,只要有一处着火,就很容易蔓延开来,形成连锁反应,根本没法控制。 同时他也注意到,日军的防空优势只在白天,到了晚上,他们的预警能力就弱了很多,防空火力也跟不上,而且低空区域还有明显的防御盲区,这是个很大的漏洞。 更重要的是,他看透了日本的工业逻辑,那些军工生产离不开分散在居民区里的小作坊,只要把这些居民区破坏掉,整个军工供应链就断了,比直接炸工厂管用多了。 想明白这些之后,李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彻底放弃之前的高空高爆弹轰炸,改成夜间低空燃烧弹火攻,这个决策在当时看来,简直是颠覆性的。 为了让这个新战术发挥最大效果,美军做了一系列彻底的调整。武器方面,把原来的高爆弹全部换成了凝固汽油弹,这种炸弹的燃烧力极强,碰到什么烧什么,而且不容易扑灭,特别适合对付木质建筑。 同时还对轰炸机进行了改造,把除了尾炮之外的所有自卫武器都拆了,这样一来,飞机的载弹量一下子从原来的 3 吨提升到了 7 吨,能携带更多的燃烧弹。 作战模式也完全变了,把之前的白天轰炸改成了深夜突袭,飞行高度也从 3.5 万英尺的高空,降到了 5000 到 6000 英尺的低空。 另外,美军还把轰炸基地从中国迁到了中太平洋的塞班岛和提尼安岛,这样一来,轰炸机的航程大大缩短,作战效率提高了不少,也减少了长途飞行带来的故障和损耗。 同时他们也在等待硫磺岛战役的胜利,因为拿下硫磺岛后,就能获得战机护航的支点,进一步降低轰炸行动中的损失。 1945 年 3 月 10 日,李梅的火攻战术正式实施,短短几个小时里,1667 吨凝固汽油弹倾泻而下,东京瞬间就变成了一片火海。 高温很快就在城区内形成了 800 到 1000 摄氏度的火风暴,火焰借着风力四处蔓延,吞噬着沿途的一切,最终有 41 平方公里的城区被彻底焚毁,破坏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 这场火攻之后,美军又发起了多次攻势,进一步扩大战果,5 月 9 日的第二次火攻,又烧毁了东京 56 平方公里的区域,城市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。到了 5 月 26 日,美军一次就投下了 4000 吨燃烧弹,经过这几次轰炸,东京的核心区域基本被摧毁,再也没有了继续轰炸的价值。 除了东京,美军还把这种火攻战术用到了名古屋、大阪、神户等其他工业城市,这些城市的军工设施和居民区也遭到了严重破坏,日本的工业体系开始全面崩溃。 战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武器装备比拼,更考验的是指挥者对局势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,有时候一个关键的决策,就能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向。 同时,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战争的残酷,无论是参战的军人,还是无辜的平民,都在战火中承受着巨大的苦难。 你觉得这场火攻在战争史上应该被如何评价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