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让美西方震惊的不是我们飞船多,而是我们的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居然以无人状态启程,满载物资奔赴空间站。 本次,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前往空间站,随行带了航天食品、航天药品、新鲜果蔬、空间站所需的备品备件……为太空任务提供坚实保障。 国际航天圈都炸了锅——要知道,此前美俄的货运飞船要么依赖载人飞船顺带运输,要么就是专门的货运航天器,像神舟二十二号这样直接用载人飞船改造成无人货运版本,还能满负荷装载物资的操作,在全球航天史上都少见。 本次,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前往空间站,随行带了航天食品、航天药品、新鲜果蔬、空间站所需的备品备件……每一样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,为后续的太空任务提供坚实保障,也让外界再次看到中国航天的硬实力。 先说说神舟二十二号的“无人操作”有多厉害。这次任务全程不需要航天员值守,从火箭发射到飞船与空间站对接,再到后续物资卸载后的撤离,全靠地面控制系统和飞船自主导航完成。 航天科技集团的工程师介绍,飞船搭载了新一代“智能导航系统”,能实时规避太空碎片,对接精度控制在厘米级——要知道,空间站在太空中以每秒7.8公里的速度飞行,相当于每小时2.8万公里,在这种高速运动下实现无人精准对接,难度堪比“在高速公路上让两辆车毫厘不差地贴在一起”。 而且为了适应无人模式,飞船还专门优化了货舱结构,把原本航天员的生活舱空间改造成了储物区,载货量比之前的载人任务提升了40%,这次足足装了6.5吨物资,创下神舟系列飞船单次载货量纪录。 随船携带的物资里,航天食品是最受关注的。不同于以往的压缩饼干和罐头,这次的食品不仅种类丰富,还兼顾了营养和口感。有针对航天员长期太空生活设计的“能量套餐”,比如添加了钙和维生素D的航天面包,能预防太空失重导致的骨流失; 还有适合中国人口味的“家乡菜”,像宫保鸡丁、鱼香肉丝的真空包装版本,加热后就能食用,口感和地面相差不大。新鲜果蔬的运输更是个技术活,飞船货舱里配备了“恒温保鲜舱”,温度控制在5-8℃,湿度保持在60%,能让生菜、黄瓜、草莓等果蔬在太空中保存15天以上。 航天员在空间站收到这些新鲜食材时,还能通过视频和地面工作人员分享“太空加餐”的快乐,这在以前的货运任务中是很难实现的。 航天药品和备品备件则关系到空间站的安全运行。这次携带的药品里,有专门应对太空特殊环境的“定制药物”,比如预防空间运动病的口服药,以及用于紧急情况的急救包,每个药盒上都有清晰的中文和英文标识,方便不同国家的航天员使用。 要知道,中国空间站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航天员入驻,药品的通用性设计也体现了开放合作的理念。 备品备件方面,小到空间站舷窗的密封胶条,大到太阳能电池板的维修部件,都一一配齐。其中最关键的是一套“空间站机械臂维修套件”,包含了专用扳手、焊接设备等,一旦机械臂出现故障,航天员就能用这些备件及时修复,避免影响空间站的正常工作。 神舟二十二号的这次任务,还打破了外界对“载人飞船只能载人”的固有认知。以前,中国向空间站运输物资主要依赖天舟货运飞船,而神舟系列则专注于载人任务。 这次将神舟飞船改造成无人货运版本,相当于实现了“一船两用”,既能在需要时搭载航天员,又能在货运需求紧急时承担物资运输任务,大大提升了航天任务的灵活性。 美国航天专家在接受《太空新闻》采访时表示:“中国这种‘载人货运两用’的设计思路,降低了航天任务的成本,也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——如果空间站突然出现物资短缺,不需要等待专门的货运飞船,直接调用神舟飞船就能解决问题,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。” 这次任务的背后,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。比如为了让飞船能承受更大的载货量,工程师对火箭推进系统进行了升级,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火箭的推力比之前提升了5%,能让飞船携带更多物资进入太空; 飞船的降落伞系统也做了优化,即使在无人状态下,一旦出现紧急情况,也能确保飞船安全返回地面。而且任务还同步测试了“物资自动卸载”技术,未来有望实现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,由机械臂自动将物资从飞船货舱转移到空间站储物区,进一步减少航天员的工作负担。 中国空间站目前已经进入“常态化运营阶段”,后续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任务,对物资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。 美西方之所以震惊,不仅是因为中国航天的技术突破,更是因为这种突破背后体现的“自主创新”能力——从火箭到飞船,从物资到控制系统,几乎所有核心技术都实现了国产化,这才是最让他们感到压力的地方。 而这次任务的成功,也让中国航天在全球舞台上又多了一张“名片”,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家希望与中国合作,共同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科学研究。毕竟,在太空探索这个领域,实力才是最好的通行证。 官方信源: 封面新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