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不其然,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: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

慕蕊看趣事 2025-11-26 16:47:56

果不其然,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: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,外部通道一旦受阻,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。 这个观点一出,立刻引发了国内外学界和舆论的广泛讨论。有人觉得这是对中国发展现实的客观分析,也有人认为忽略了中国在应对资源与通道挑战上的主动作为。 要弄明白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,得从多个角度来看。 先说说地理与资源条件的现实情况。联合早报的报道中提到,中国虽然国土面积广阔,但资源分布极不均衡,且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以能源为例,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70%以上,2024年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,其中60%来自中东地区;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超过80%,主要依赖澳大利亚和巴西的进口。从地理上看,中国的能源和资源进口通道高度集中,海上运输主要依赖马六甲海峡。 每年有超过80%的进口原油和50%的铁矿石要经过这条狭窄水道,而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安全受地区局势、海盗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,存在不小的不确定性。联合早报认为,这种“资源对外依赖度高+通道单一”的现状,使得中国在自给自足型崛起道路上面临天然制约。 经济安全层面,外部通道受阻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。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,202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50万亿元,其中海上贸易占比达85%。如果关键海运通道被切断,不仅能源和原材料无法及时运入,国内生产的机电产品、纺织品等也难以输出到国际市场。 以上海港为例,作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,每天有超过100艘货轮进出,一旦通道受阻,港口内的集装箱堆积量在一周内就可能突破百万标箱,直接影响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供应链。 联合早报的分析中特别提到,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受影响可能最为严重,因为芯片制造所需的光刻机、特种气体等关键材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,通道中断会导致工厂“无米下锅”。 军工体系面临的压力也被重点提及。现代军工生产需要大量稀有金属和特种材料,比如制造战斗机发动机的铼、生产导弹制导系统的锑,中国的对外依存度都超过90%。这些资源的进口通道一旦受阻,将直接影响武器装备的生产和列装。 联合早报引用军事专家的观点称,中国军工企业虽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,但在高端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上仍需依赖国际供应链,短期内难以完全摆脱对外依赖。 此外,军工产品的出口通道也可能受外部环境影响,比如近年来部分国家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限制中国无人机、雷达等产品的进口,给相关产业带来一定压力。 不过,中国并非没有应对之策。在资源保障方面,中国近年来积极推进“多元化进口战略”,除了传统的中东、澳大利亚等来源地,还加大了从俄罗斯、中亚、非洲等地的资源进口力度。 2024年,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提升至20%,从几内亚进口的铁矿石占比达到15%,有效降低了对单一地区的依赖。 在通道建设上,中欧班列的作用日益凸显,2024年开行量突破2万列,运送货物超过1800万吨,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“钢铁驼队”,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上通道的压力。同时,中国还在推进中老铁路、中泰铁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,进一步拓展陆路运输通道。 在自给自足能力提升方面,中国的“国产替代”战略成效显著。以新能源领域为例,中国已经实现了光伏组件、风电设备等产业链的全面自主化,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%以上,摆脱了对国外技术和材料的依赖; 在半导体领域,虽然高端芯片仍需进口,但中低端芯片的国产化率已经超过70%,部分军工芯片实现了100%自主可控。联合早报也注意到这些变化,在报道中承认“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上展现了强大的韧性,自给自足能力正在逐步提升”。 客观来看,联合早报的结论指出了中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挑战,但也忽略了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上的积极作为和取得的成效。中国从未追求“封闭式的自给自足”,而是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实力,通过多元化布局和国产化替代,不断降低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。 在全球化时代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实现“绝对自给自足”,关键在于如何在开放与自主之间找到平衡,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。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条道路,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。 官方信源: 联合早报

0 阅读:0
慕蕊看趣事

慕蕊看趣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