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日本要吸取从甲午战争到 918 再到 77 事变的经验教训。中国总是退,总是忍让;最让人头疼的是,中国从来没有灭亡日本的军事计划与准备。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是过分的善良和平。 1894 年秋,一艘名叫 “吉野号” 的日本军舰在黄海上划过一道黑色的弧线。那一年,清廷还在修颐和园,日本却已经想好了怎么把中国分成八块。 1887 年,距离甲午战争还有七年,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写下《清国征讨策案》这本书,里面详细列出了如何打垮中国、怎么分裂中国。 而彼时的清廷,军费去哪了?修园子、盖戏楼、办寿宴。舰队的银子,变成了颐和园的一池春水。 日本却举全国之力筹措经费,向英国订购了 “吉野号” 那个时代最快的巡洋舰,专门奔着北洋水师来的。 战争一打响,结果几乎没悬念,清军 6.5 万人伤亡,日本才 1.3 万。战争结束后,中国赔了 2 亿两白银,相当于日本四年财政收入。 日本将这笔赔款的 85% 用于军事开支陆军扩充费、海军扩充费),仅少量资金投入工业建设,接下来几十年,它的军工厂没歇过。 这场仗,中国输了海军、输了脸面,更输了方向。最致命的,不是败在战场上,而是败在思想上。总想着以和为贵,却没想过对方根本不在乎你的礼貌。 1931 年,沈阳城外,夜已经很深。关东军悄悄在柳条湖的铁轨边点了炸药,然后指着破轨大喊:中国军队挑衅! 东北军在关外兵力近 19 万人,却接到命令:不抵抗。结果日军正规兵力约 1.04 万人,加上武装警察及 “在乡军人” 等,实际武装力量达 3 万人左右,一夜之间拿下整个沈阳。 更讽刺的是,这场侵略的理由是日本自己炸了自己的铁路。 日本早就准备好了,他们拿到满洲的地质图,知道哪儿有煤矿、哪儿有铁矿。一进城先封矿山,接着抢铁路,东北的资源成了日本发动全面战争的后勤保障。 国民政府把希望寄托在国联上,等着国际仲裁。但西方根本没把亚洲的战争当回事,日本在国际上被轻描淡写地 “谴责” 一下,转头就在东三省建起了 “满洲国”。 幻想换来的是三省丢失、资源被掠、百姓流离。而那个 “不抵抗” 的命令,至今仍刺痛历史的神经。 1937 年 7 月 7 日,卢沟桥,夜色沉沉。日本士兵搞夜间演习,突然说少了一个人,怀疑被中国军队 “绑架”。 中国守军果断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,而所谓 “失踪” 的士兵志村菊次郎 20 分钟后便自行归队,日军却刻意隐瞒这一事实,悍然动了手。 这一次二十九军没再退,大刀队奋勇冲锋,近战重创日军。那一夜血洒卢沟桥也唤醒了全国人的怒火。 其实日本早就做好了准备,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初期,军方内部狂妄叫嚣 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,而其蓄谋已久的 “大陆政策”,核心是逐步侵占中国东北、华北进而征服全中国,妄图拆掉这个 “东亚病夫” 的最后骨架。 毛主席在《论持久战》中说得很直白:中国的钢产量只有日本的零头,但中国有的是人心。靠的不只是武器,更是一口不服气的硬气。 从那一刻开始,全面抗战爆发,中国不是没得选而是被逼到墙角,才决心一战。这场战争,中国军民伤亡超过 3500 万人,几乎每个家庭都付出了代价。 中国自古讲仁义,讲礼让,但历史一次次证明,文明的底线不是对敌人的宽容,而是对自己的保护。 从甲午战争到 918,从 918 到 77 事变,中国一直在退,日本一直在进。对方早就有了详细的战争剧本,而中国却连一句 “我们要怎么打回去” 的台词都没准备。 讽刺的是直到近代,中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 “对日反击计划”。 民族的觉醒,往往是在一场血的教训之后。但代价太大了,输的是几代人的青春和生命。 今天再看那段历史是为了记住,记住什么能换来和平,什么只会招来侵略。 日本至今还有一些右翼势力,试图篡改历史,美化侵略。这种时候,就更不能忘记历史的真相。 豺狼不会因羔羊的善良而止步,唯有铸剑为犁,方能守护千秋家园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