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全网都在为郎平揪心又开心,64岁的她刚在瑞士拿下“国际奥委会教练终身成就奖

李看明月 2025-11-26 06:51:34

这两天全网都在为郎平揪心又开心,64岁的她刚在瑞士拿下“国际奥委会教练终身成就奖”, 是咱们教练里头一个摸到这奖的,连排球这种三大球项目全世界都没前人能碰着这荣誉。 这两天打开手机,十条推送里得有八条是郎平的消息——不是揪心,是真替她高兴。64岁的“铁榔头”,在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,从巴赫手里接过了“教练终身成就奖”红本本。这可不是一般的奖,咱们国家的教练里,她是头一个摸到的;放眼全世界,排球这种三大球项目,之前压根没人能碰着这荣誉。网友说得实在:“这奖拿得,比奥运金牌还提气!” 先得说说这奖有多金贵。2017年才设立,到现在也就发了六届,每年全世界就挑俩教练,还得是“文武双全”的顶配狠人——不光要教出奥运冠军、世界冠军,还得把运动员教成人,得让项目在全世界更有影响力,缺一样都不行。 就说前几年获奖的,有带领牙买加短跑队拿了一堆奥运金牌的米尔斯,人家不光教出博尔特这样的飞人,还把牙买加的短跑体系搭得明明白白;还有美国篮球传奇教练老K,带梦之队拿冠军拿到手软,更厉害的是他培养的球员,退役后不少成了NBA球队的管理者,真正把篮球精神传下去了。你想想,郎平能跟这些人站在一块儿,这分量得有多重? 有人可能说,郎平拿冠军多,拿奖不稀奇。可这奖的关键不在“赢”,在“怎么赢”,以及“赢了之后留下啥”。 2013年她接手中国女排时,队伍正处在低谷,连亚锦赛都拿不到冠军,姑娘们看着都没精打采的。她一上任就改规矩:训练时必须拼尽全力,但训练完得写训练日记,不光记技术动作,还得写“今天跟队友配合时哪里没做好”;食堂里不许剩菜,但更不许为了减肥少吃,营养师每天盯着每个人的体重,差一两都得补回来;出去打比赛,赢了不许狂,输了不许哭,赛后总结会必须每个人都发言,哪怕是替补队员也得说几句。 最让人佩服的是她教队员“做人”。朱婷刚进队时,球打得猛但性子闷,见了记者就躲。郎平特意让她当队长,逼着她在发布会上发言,还跟她说:“你不光是打球的,你得让全世界知道,中国姑娘不光球打得好,人也站得直。”后来朱婷去土耳其打球,面对外媒刁难,一句“我是中国女排的,我为祖国打球”,说得又稳又有底气,这背后都是郎平一点点教的。 还有惠若琪,当年心脏不好,医生说“不能再打球了”,她自己都想放弃。郎平带着她跑遍全国找专家,每天陪着她做康复训练,跟她说:“打球重要,但你的命更重要。真打不了,咱就换条路走,你这么聪明,干啥都能成。”后来惠若琪不仅重返赛场拿了奥运冠军,退役后还搞起了排球公益,帮山区孩子建球场,这股子韧劲,跟郎平当年教她的一模一样。 国际奥委会给她的颁奖词里写:“她让排球超越了胜负,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。”这话真没夸张。她在美国当教练时,带美国队拿过奥运银牌,回国后有人骂她“胳膊肘往外拐”,她只说:“排球是世界的,我教美国队员怎么打,她们也会教我新东西,最后受益的是整个排球运动。”事实也确实如此,她把美国的体能训练方法带回中国,又把中国的快速多变战术教给国外教练,现在国际排坛的风格越来越丰富,背后就有她的一份功劳。 这次去瑞士领奖,她穿了件藏青色西装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面对镜头笑得还是那么温和。记者问她“拿到这奖最想感谢谁”,她没提自己拿过多少冠军,只说:“感谢每一个跟我打过球的姑娘,感谢所有爱排球的人。其实我没做啥,就是想让姑娘们知道,打球不光是为了拿金牌,更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。” 这话听着朴实,却戳中了要害。现在体育圈总说“唯金牌论”,可郎平用三十年时间证明,真正的伟大不是永远赢,而是赢的时候堂堂正正,输的时候不离不弃,更重要的是,让每个跟着她的运动员,离开球场后还能活得热气腾腾。 就像网友说的:“别的教练是把队伍带成冠军,郎平是把冠军队伍带成了一种精神。”这种精神,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,是朱婷扣球时的狠劲,是张常宁受伤后咬着牙站起来的倔劲,更是每个队员退役后,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做生意,都透着的那股“不服输、懂感恩”的劲儿。 现在郎平退休了,偶尔去学校给孩子们上排球课,跟老太太似的,手把手教小朋友垫球,一点架子都没有。有人问她“以后还会不会出山”,她笑着说:“该给年轻人机会了,我就站在场边看看,她们赢了我比谁都高兴。” 看着她站在领奖台上,手里拿着那个沉甸甸的奖杯,突然觉得,这奖哪是给她一个人的,是给所有像她一样的中国教练的——他们不光教技术,更教做人;不光追求胜利,更追求胜利背后的意义。这种“顶配”,才是真正能传下去的财富。

0 阅读:0
李看明月

李看明月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