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白了,现在的外卖行业真是越来越难干了。以前动不动就听说哪个小哥月入过万,现在你再去问问,能稳定赚个六千块都得谢天谢地。街上经常能看到一群骑手扎堆在那儿等单子,一等就是半天,抢不到活干。 为啥订单变少了?说白了就两点最直接。 第一,平台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。早几年为了抢市场,拼命烧钱补贴,用户点外卖便宜,骑手奖励也多。现在市场格局差不多了,平台要赚钱了,补贴自然就少了。有数据显示,全国每天的外卖单量从9月份的1.51亿单,降到了11月预计的1.41亿单。补贴一退,很多人觉得不划算了,点外卖的自然就少了。 第二,天气好了,人也愿意出门了。夏天太热、冬天太冷,大家懒得出门,外卖订单就多。现在春秋天,天气舒服,很多人都选择去店里吃,线下餐饮恢复,线上订单就被分走了一部分。有深圳骑手就说,10月跑的单子比9月还多,但收入反而少了,就是因为单子单价也降了。 订单少了,但骑手人数却没见少,这就成了“僧多粥少”,卷得要命。为了完成平台给的跑单量任务、拿到那点微薄的奖励,骑手们不得不去抢那些价格很低的单子。平台一看,抢的人多,又把基础单价给压低了,这就成了恶性循环。在深圳,美团一单大概7块钱,京东才6块8。送一单可能要爬几十层楼,或者钻半天小巷子,辛苦钱是越来越薄。 而且平台现在策略也变了,都把补贴往那些高客单价的订单上倾斜,比如给会员的、或者买贵的东西的。普通一顿饭的小单子,奖励越来越少,骑手想抢到好单子更难了。 更扎心的是,跑外卖的成本一点没降。租电瓶车要钱,有的还要自己交社保,房租水电也是开销,再加上动不动因为超时、投诉被罚款。有个深圳骑手算过,一个月毛收入看着有一万一,但各种费用一扣,到手连八千都不到。每天干超过10个小时,算下来时薪真没什么吸引力。 现在平台都在朝着盈利跑,听说美团可能明年年中就能盈亏平衡了,每单能赚几毛钱。但这份钱,显然是建立在压缩骑手收入和接单机会上的。你说骑手能不能转行?说起来容易,没技能没门路的,大多数人只能继续硬扛。 城市确实离不开外卖小哥,但怎么让订单分配更合理点,怎么保障一下这些奔波者的基本权益,可能是平台在想着赚钱的同时,也该认真琢磨琢磨的事了。你感觉你那边的骑手,现在日子好过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