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还特意派邓颖超去上海迎接宋庆龄。在新政协筹备委员会下设的六个小组中,第六小

张郃高级 2025-11-26 05:16:26

毛泽东还特意派邓颖超去上海迎接宋庆龄。在新政协筹备委员会下设的六个小组中,第六小组专门负责国旗、国歌、国徽、纪年、国都等方案的确立。那会儿是 1949 年 6 月,上海刚解放没多久,街上还能看到解放军战士在维持秩序。邓颖超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,坐火车到上海后,没歇脚就直奔宋庆龄的寓所。她知道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,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,新政协要团结各方力量建设新中国,宋庆龄的参与至关重要。 1949年6月的上海,刚从炮火里醒过来没多久。 街上穿军装的战士们正帮着清理断壁,军绿色的身影在梧桐树荫里一晃一晃。 邓颖超坐在南下的火车上,怀里揣着封信——毛泽东亲笔写的,信封边角被她攥得有些发皱。 车窗玻璃没擦干净,外面的街景模模糊糊,可她心里的方向亮堂着呢。 火车到站时天刚擦黑,她没让接站的人安排住处,直接叫了辆三轮车往淮海中路去。 宋庆龄的寓所藏在一排老洋房里,铁门上的铜环被雨水淋得发亮。 按门铃时,邓颖超下意识理了理衣角,那封信在口袋里沉甸甸的——她知道,这位孙中山先生的夫人,心里装着的不只是故去的先生,还有整个动荡了太久的中国。 开门的是宋庆龄的秘书,见是邓颖超,愣了一下才侧身让她进。 客厅里飘着淡淡的栀子花香,宋庆龄正坐在窗边看报纸,听见动静转过头,目光落在邓颖超身上,温和里带着一丝探寻。 “孙夫人,”邓颖超先开了口,声音比平时低了些,“毛主席让我给您带句话,也带了封信。” 她把信封双手递过去,指尖因为紧张微微发凉。 宋庆龄接过信,没立刻拆,只是摩挲着信封上熟悉的字迹。 窗外的蝉鸣突然响了起来,一声接一声,像是在替屋里的人着急。 她抬眼看向邓颖超,眼神里的探寻慢慢化成了暖意:“路上辛苦了吧?先喝杯茶。” 那一刻,邓颖超心里的石头落了地——她知道,这杯茶,不只是待客的礼数。 那会儿上海的局势还没完全稳当,街头巷尾的议论里,有人说新政权能站稳脚跟吗? 有人说宋庆龄会离开上海吗? 可邓颖超在来的路上就想明白了,宋庆龄不是那种只看眼前风浪的人,她看的是风浪后面,能不能真的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。 毛泽东亲笔写信,派自己最信任的邓颖超来,不是因为客套——那会儿新政协筹备会刚开,国旗国歌还没定,可最要紧的“人心”,得先拢到一块儿。 宋庆龄在国内外的声望,就像一块磁石,能把更多盼着新中国好的人吸过来。 那天晚上,邓颖超在宋庆龄寓所待到月亮爬上树梢才离开。 后来有人问她,当时就肯定孙夫人会答应吗? 她总是笑:“哪有那么肯定?但你把真心捧出来,人家总能看见。” 半年后,宋庆龄出现在新政协会议的主席台上,穿着一身素雅的旗袍,和毛泽东、周恩来并肩坐着,台下掌声雷动——那掌声里,有敬意,更有一个民族走到一起的力量。 当下的我们回头看,会明白有些相遇不是偶然,就像1949年夏天上海的那场会面,两个人,两双手,捧着的其实是同一个沉甸甸的名字:新中国。 多年后邓颖超回忆起那天,总说火车刚进上海站时,她看见站台边有个小姑娘,正把一朵刚摘的石榴花别在解放军战士的军帽上。 那抹红,和后来国旗上的红,原来是早就连在一起的

1 阅读:12

猜你喜欢

张郃高级

张郃高级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