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差评!英国菜到底有多难吃?每种都难以下咽,最好吃的是外国菜   坊间有个

顾议史实 2025-11-25 17:15:27

全球差评!英国菜到底有多难吃?每种都难以下咽,最好吃的是外国菜   坊间有个传说:在英国吃饭,不靠嘴靠勇气,你点了一份炖牛肉,结果肉比牛皮还硬;你尝试了英式早餐,却发现那东西看起来像是夜市里剩下的拼盘。   英国菜,究竟怎么就成了全球公认的“黑暗料理”?   英国人曾经靠“抢”吃出了半个地球,殖民时期不止掠夺土地,更迷恋各国的香料,印度的咖喱、斯里兰卡的肉桂、非洲的辣椒都被装船带回了伦敦港口。   然而,他们把香料带回家,却没带回来做菜的方法,香料入库,没进锅,英国菜的“寡淡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从来没认真琢磨过怎么把食材变好吃。   英国人对食材的处理方式,经常是“扔锅里煮”,再不然就是“放烤箱烤”,没有爆炒,没有调味,连切法都没多大讲究,简而言之:食材到了英国,仿佛被“去味”处理。   当然,也不能全怪厨师,英国本就是高纬度岛国,气候冷湿,种植品种有限,你别想南方的辣椒、柑橘在这过得舒服。   本地食材基本就那几样:土豆、胡萝卜、卷心菜,加上牛羊肉、海鱼,食材不出彩,菜自然也难出圈。   但真正把英国菜打进“下水道”的,是两次世界大战,战时配给制度让人们只能吃能存放的东西,像罐头、土豆泥、胡萝卜粥。   几十年下来,一代代人习惯了“能吃饱就行”,传统烹饪技艺断了根,民间食谱越来越单调,战争结束,英国人没能及时“找回味蕾”,反而把“吃饭是为了活着”当成了理所当然。   别忘了,英国是工业革命发源地,这场技术风暴让无数人从农村搬进城市,从农田走进工厂。   问题是,工厂生活节奏快,谁还有心思做饭?于是,方便饭、预制餐、罐头食品成了主流。热一下就能吃,哪怕没味道也比挨饿好。   更微妙的是,清教徒文化强调节制、克己,对吃喝讲究有点“罪恶感”,英国人从小就被灌输“吃饭为了活命,不是为了享受”,这套观念挂在心头,美食自然成了奢侈品,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   说来讽刺,英国人自己做菜不行,却吃得挺国际化,走在伦敦街头,你能看到印度餐馆、越南河粉、意大利披萨……但想找“地道英餐”?可能得靠博物馆。   比如,英国人最爱的“印度黄油鸡”,其实是印度厨师在伦敦改良出来的,还有“炸鱼薯条”,也早就被全球快餐风格改造得面目全非。   甚至有英国人自己吐槽:“我们最拿得出手的传统菜,都是外国厨师帮忙做的。”   这当然是全球化的结果,战后移民潮带来了各国美食,英国人一尝发现:哟,原来饭还能这么好吃?于是满街都是外来菜,反倒把本地菜逼入了角落。   年轻一代宁可排队吃泰餐,也不愿在家吃“烤肝泥配豌豆”。   英国菜真就一点也没救了吗?其实也不全是。   伦敦的米其林餐厅并不少,英国的高级餐饮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,但这些菜往往贵得离谱,而且离普通人生活太远,家常菜才是一个国家饮食文化的底色,而这一块,英国的确是“掉线”了。   不少英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开始反思饮食文化,BBC、美食纪录片、烹饪节目纷纷上线,试图“拯救英餐”。   一些年轻厨师也在尝试用本地食材做出新味道,比如用威尔士羊肉做中东风味,或者把苏格兰鸡蛋卷混搭亚洲香料。   但这些努力,目前还只是小众尝试,大多数英国人日常吃的,依然是超市冷冻柜里的“加热即食”。   也许英国人该停下快节奏的脚步,重新走进厨房,找回那一口属于自己的味道,因为一个国家的菜,不只是填饱肚子,更是文化认同的味觉密码,对英国来说,下一道“真正的英餐”,可能还在未来的锅里。

0 阅读:117
顾议史实

顾议史实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