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为何很难被攻占,二战美国不用原子弹,也很头疼?回看历史,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,就是日本这个国家很少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占。这是为何?二战时,要是美国不用原子弹,有没有别的方法让日本遭受重创呢?关于日本为何在历史上,鲜少有被攻占的经历,这个原因还要从他们的地理位置与邻国来说起。 日本整个国家就是太平洋上的一串岛屿,由四个大岛和六千八百多个小岛凑成,总面积才37.8万平方公里,却被茫茫大海裹得严严实实。 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太平洋,西边隔着日本海和东海与大陆相望,最窄的对马海峡也有几十公里宽,更别提津轻海峡这种水深流急的地方,最深处能到521米,水流乱得像没头苍蝇,别说古代的木船,就算是近代的军舰想平稳通过都得捏把汗。 这种四面环海的格局,等于天然给日本围了一圈宽到绝望的护城河,想打过去首先得解决跨海作战的难题,而跨海作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坐船登岛,得有足够的船只、充足的补给,还得扛住海上的风浪和可能的拦截,光是这些门槛就把很多国家挡在了门外。 古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两次征日,第一次在1274年,出动了900多艘战船,带着3万多兵力,一路打到了九州岛,初期确实占了点便宜,但等到想深入推进时,补给线却跟不上了,海上运粮船被风浪折腾得七零八落,士兵们饿着肚子根本没法打仗。 更要命的是,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台风直接掀翻了大半战船,剩下的军队只能仓皇撤退,白白损失了不少人马。 忽必烈不服气,1281年又组织了更大规模的进攻,这次战船加起来有4400多艘,兵力冲到了14万,结果命运仿佛开了个玩笑,又一场台风找上门来,把庞大的舰队搅得支离破碎,14万大军最后活着回去的没多少。 这两次征日失败,与其说是败给了日本守军,不如说是败给了日本周边的海洋和变幻莫测的天气,也让后来的统治者都明白,打日本这种岛国,光有兵力没用,还得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,更得有撑得起跨海作战的实力。 再看日本的邻国,古代能有实力琢磨跨海攻打的也就只有中国和朝鲜半岛上的政权,但朝鲜半岛本身面积不大,内部还经常战乱不断,自己都顾不过来,根本没精力组织大规模的跨海远征。 而中国古代的王朝,大多把战略重心放在了北方的游牧民族身上,那些骑着马的入侵者才是直接威胁,日本远在海外,对中原王朝构不成直接威胁,自然没必要花巨大的代价去打一个隔着大海的岛国。 就算偶尔有王朝想展示一下国力,也只是派使者出访,根本不会动真格的出兵攻占。 到了近代,沙俄也曾想过打日本的主意,日俄战争时,沙俄的波罗的海舰队绕了大半个地球赶到远东,结果在对马海峡被日本海军打得全军覆没,不是沙俄的军舰不够先进,而是远东距离沙俄的欧洲本土太远,西伯利亚大铁路虽然修了,但运兵运粮的效率低得吓人,士兵和物资刚到前线就已经精疲力尽,根本没法和以逸待劳的日军抗衡,最后别说攻占日本本土,连在中国东北的利益都保不住。 到了二战时期,美国就算不用原子弹,想攻占日本本土也得付出惨痛代价。 当时日本已经制定了“一亿玉碎”的本土决战计划,15到60岁的男性、17到45岁的女性,除了特殊情况都得编入“国民义勇战斗队”,硬生生要凑出2800万兵力,就算这些人里有很多是没经过正规训练的少年和老人,手里可能只有竹枪,但架不住人多,真要打巷战、游击战,美军每前进一步都得流血。 而且日本在本土修了大量的防御工事,61万人花了6000万日元,修了无数的碉堡、地道和战壕,完工度达到了75%,把整个日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。 美军当时制定了“没落行动”,计划先攻九州再攻本州,但根据预估,光是攻打九州就可能伤亡10万人,要是全面占领日本,美军的伤亡可能会突破百万,而日本自己也预测,军民死亡人数会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,还会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和饥荒。 更别提日本本土71%的面积都是山地和丘陵,平原少得可怜,就算美军成功登陆,也很难展开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,只能在狭窄的平原和山地里和日军拉锯,这种硬仗打起来,别说美国头疼,换任何一个国家都得掂量掂量是否划算。 日本本身的地形也给防守帮了大忙,山地和丘陵占了大部分国土,火山还特别多,全球十分之一的火山都在日本,这些崎岖的地形根本不适合大部队展开,反而有利于防守方打伏击、藏兵。 就算攻上了岛,也只能沿着少量的沿海平原推进,而日军只要守住这些关键通道,就能以逸待劳。 而且日本虽然矿产资源匮乏,几乎所有的铁矿石、石油都得靠进口,但二战时他们已经把本土的军工体系运转了起来,就算资源紧张,也能勉强生产武器弹药,再加上全民动员的疯狂,就算没有外援,也能凭着本土的储备和全民皆兵的状态撑一段时间。 这种情况下,美国就算不用原子弹,想靠常规战争攻占日本,也得做好打持久战、付出巨大伤亡的准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