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年啊,整整100年。 你敢信吗?咱们在自己的西藏,居然要每年给尼泊尔交一笔“岁贡”,跟保护费似的。 人家商人在拉萨做生意,一分钱税不交。他们的人犯了事,你还管不了。 这事儿课本上基本不提,一提近代史,就是英法美俄,好像我们只被大块头欺负过。 但最窝囊的,往往是这种你压根没放在眼里的角色。 早年间乾隆爷还硬朗的时候,尼泊尔的廓尔喀部落两次跑来西藏抢地盘,第一次被清军赶跑,第二次直接打到日喀则,把扎什伦布寺的金银佛像、珍珠珊瑚全掳走了,连册封班禅的金册都没放过。 乾隆爷气不过,派大将军福康安带着一万多清兵星夜驰援,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,一路把廓尔喀人打回他们首都阳布城下,逼得对方跪地称臣,许诺每五年朝贡一次。 那时候多风光,谁能想到几十年后,清朝会沦落到给曾经的藩属国交“保护费”的地步。 转折点就在太平天国闹得最凶的那些年,1851年起,南方半壁江山全乱了,清廷把能用的兵和钱全砸在镇压内乱上,每年军费开支就得上亿两白银,国库早就空得叮当响。 西藏这边天高皇帝远,驻藏大臣手里没兵没粮,根本镇不住场子。 尼泊尔瞅准了这个机会,在英国的暗中唆使下再次出兵打过来,这次清朝连派兵增援的力气都没有,驻藏大臣赫特贺只能急着息事宁人,1856年逼着西藏地方和尼泊尔签了个《西藏尼泊尔条约》。 这条约看着客气,说尼泊尔尊重中国皇帝,实际上全是坑,明确规定西藏每年要给尼泊尔付一万尼币的“馈赠”,这名义上是馈赠,实际上就是岁贡,不交人家就可能再来打,而且一交就没停过,从咸丰年间一直交到清朝灭亡后,前后刚好凑够100年。 更让人窝火的是通商和司法的规矩,条约里写得明明白白,尼泊尔商人在西藏做生意,不管是路税还是商税,一概全免,反观本地藏商,买卖货物要层层交税,硬生生被挤得没活路。 那时候拉萨城里的尼泊尔商人越来越多,最多的时候光在普兰口岸的边贸市场就有上百户,他们垄断了西藏和南亚的羊毛、药材、手工艺品贸易,平均每家每年纯收入能达到15万,这些钱全是每交一分税赚来的纯利润。 尼泊尔人在西藏犯了事儿,不管是打架伤人还是欠债赖账,清朝的官员都没资格管,只能交给尼泊尔派驻拉萨的代表处理,结果往往是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。 有记载说1900年前后,几个尼泊尔商人在拉萨街头斗殴,把本地藏民打成重伤,驻藏大臣想抓人审问,结果尼泊尔代表直接找上门抗议,说这是他们内部的事,最后只给了点医药费就不了了之,受害者连句道歉都没拿到。 其实尼泊尔这国家当初也没那么硬气,太平天国刚爆发的时候,廓尔喀国王还主动上书清廷,说愿意派兵来帮着平乱,结果清朝朝廷忙着应付内乱,压根没搭理人家。 这一下就给了对方可乘之机,觉得清朝已经没了往日的威慑力,再加上英国在背后撑腰,胆子越来越大,反过来拿捏起清朝的软肋。 要知道乾隆年间清军打廓尔喀,虽然打赢了,却也花了上百万两白银的军饷,到了太平天国时期,清廷连镇压内乱都捉襟见肘,哪还有钱和精力去管西藏边境的小事。 而且西藏本地的僧俗官员也不顶用,早年间就有驻藏大臣瞒着朝廷,私自和廓尔喀议和,答应每年给赎金,后来又爽约才引来第二次入侵,折腾来折腾去,最后买单的还是国家利益。 这100年里,西藏给尼泊尔的“岁贡”看着不多,每年一万尼币,换算成白银也就几千两,但这背后的屈辱感没法用金钱衡量。 当时清朝每年给尼泊尔的钱,足够养活一支驻藏的小部队,可朝廷宁愿花钱买平安,也不愿派兵驻守,生怕再引发战事。 而尼泊尔就靠着这笔稳定的“收入”和在西藏的免税贸易,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,他们的商人在拉萨城里建起商号、豪宅,甚至形成了专门的聚居区,活得比本地官员还自在。 反观清朝,一边要应对英法俄等大国的侵略,割地赔款,一边还要给尼泊尔这样的小国交岁贡,忍受着在自己领土上“管不了人、收不上税”的窝囊气。 当一个国家连自己领土上的贸易和司法都做不了主,连一个曾经的藩属国都能骑在头上要岁贡,这种窝囊劲比被大国打败还让人憋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