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“开战即封门”?你想想,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,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“

史鉴奇谈 2025-11-25 16:16:18

为什么说“开战即封门”?你想想,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,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“人肉盾牌”。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?那简直是与虎谋皮。真正的撤侨,早在外交部发布“暂勿前往”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,剩下的,全是命。   现代战争早就不局限于战场交锋,舆论战和心理战同样能左右局势。这七十万人要是困在战区,国际媒体的镜头会立刻转向人道主义危机,任何军事行动都可能被渲染成“不顾平民安危”。   日本政府根本不需要主动阻拦撤离,只需要放缓出入境审批、突然加强海关审查,或者突然宣称部分区域存在“安全风险”,撤离通道就会陷入半瘫痪状态。   看看历史就明白,2011年福岛核事故时日本政府的信息披露效率已经暴露了问题。   真到战时,信息管制只会更严格,到时候航班突然取消、港口“技术性停运”都可能发生,理由永远冠冕堂皇——可能是“空中管制”,也可能是“航线安全评估”。   我国外交部发布“暂勿前往”警告时,实际上已经敲响了最急促的警钟。这个时间点往往比大众感知要提前很多,真正有经验的机构和企业早在这个信号出现前就开始分批撤离了。等到普通民众意识到危险时,最顺畅的撤离窗口其实正在快速关闭。   日本作为岛国天生具备地理封锁优势,全国主要机场和海港就那几个关键节点。成田、羽田、关西、福冈等国际机场的起降名额完全可以借由“空域管制”进行调配,横滨、神户、大阪这些核心港口也很容易因为“安全检查”而降低运转效率。   别忘了日本还有个《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》,战时完全可以依据该法第5条“可能损害国家利益者”暂缓出境审批。这套法律武器在2020年疫情初期就展示过威力,当时部分外国人签证突然失效导致大量人员滞留,同样的剧本在战时只会演得更极端。  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滞留人员的结构分布。这七十万人里既有短期游客和留学生,也有大量在日务工人员,后者往往分散在地方城市,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。当东京、大阪等大城市的撤离工作启动时,这些分散在地方的人员很可能要面对更复杂的交通周转。   日本各级政府的应急响应机制存在天然短板,都道府县之间的协同效率经常在危机中掉链子。2018年北海道地震时,札幌市与周边城镇的救援协调就出现过严重混乱,战时这种混乱会被放大数倍。各个地方政府很可能会收到相互矛盾的操作指引,导致撤离巴士在行政区划边界处陷入停滞。   我国驻日使领馆的应急能力虽然持续升级,但面对七十万这个量级依然压力巨大。2011年撤侨时调动182架次航班的纪录保持者,在真正的战争环境下很可能要面对日本空域全面军事管制的困境。到时候民航飞机能否顺利获取起飞许可都是未知数,更别说持续组织大规模空运。   海上通道也不乐观,那霸、福冈这些主要客运港口都在日本海上自卫队基地辐射范围内。平时往来频繁的国际客轮战时完全可能被以“军事安全”为由限制出港,即便放行也要面临复杂的海上航线审批。   更棘手的是身份核查环节,日本法务省完全可能突然要求所有离境者提供额外公证材料。类似2022年那个强化在留卡管理的修正案,战时随时可能被拿来作为延缓出境的法律依据。材料审核多拖半天,就意味着成千上万人要滞留在越来越危险的区域。   智能手机信号屏蔽、国际结算系统暂停这些技术手段,随便哪个都能让撤离工作雪上加霜。我国驻日机构储备的应急物资和临时安置点,在七十万人这个量级面前终究是杯水车薪。   现在明白为什么说“剩下的全是命”了吧?当国家层面启动最高级别预警时,个人能做的其实已经非常有限。最后能成功撤离的,往往不取决于个人努力程度,而是看谁能在系统完全停摆前抢到那张宝贵的通行凭证。   战争这台机器一旦启动,每个环节都会变成生死时速的竞赛。日本政府手握出入境管理的所有阀门,这些阀门不需要完全关闭,只要同时拧紧两三圈,就足以制造出绵延数十公里的滞留长龙。   所以说“暂勿前往”的警告从来都不是常规提醒,那是国家危机响应机制的最后一道预警线。跨过这条线之后,每个人的命运就要开始接受战争法则的重新洗牌。

0 阅读:94
史鉴奇谈

史鉴奇谈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