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民众嘴很硬,身体很诚实。 朝日新闻11月23号报道,多款中国大米出现在日本商

曼彤说世界 2025-11-25 15:47:08

日本民众嘴很硬,身体很诚实。 朝日新闻11月23号报道,多款中国大米出现在日本商店的显著位置,立马售罄,因为定价是5公斤在135人民币到150人民币之间。 这价格,在国内,肯定没人碰,觉得离谱了,一斤米你要我十多块,但在日本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的代表。 东京练马区的佐藤惠子,42岁的家庭主妇,管了十年全家伙食,最犯愁的就是买大米。家里俩孩子正长身体,顿顿离不了米饭,一顿能扒两碗,每月光耗米就得多达15公斤,之前常年盯着本土越光米买,5公斤装要花240人民币,算下来一斤近25块,每月光米钱就占去伙食支出的五分之一,每次结账盯着收银屏上的数字,都忍不住皱眉头——便宜的本土杂米嚼着发柴,孩子不爱吃,贵的越光米又心疼钱包,两难了大半年。11月23号下班路过常去的超市,刚进门就被生鲜区的人群堵了路,挤进去才看清,货架C位摆的全是印着中文的大米,包装上标着“东北五常产区”“无农残软糯型”,5公斤标价2680日元,折算下来才134人民币,比常买的越光米便宜近一半,导购正举着试吃碗招呼人,米粒饱满发亮,嚼着弹牙还带股自然米香,她刚伸手想拿最后一袋,就被旁边大叔抢先塞进购物车,只能不甘心地跟导购登记补货,等了整整三天,才拿到心心念念的中国大米。 当晚焖饭时,佐藤特意少放了点水,掀开锅盖的瞬间,米香顺着热气飘满厨房,俩孩子凑过来扒着锅沿喊“好香”,盛饭时米粒粘而不烂,颗颗分明,孩子捧着碗连吃两碗,还泡着菜汤多扒了半碗,她自己尝了一口,口感竟不比越光米差,甚至更清爽不腻,咽下去还留着点回甘,这下总算懂为啥抢得这么疯——在日本,能花一半价钱买到同等品质的好米,是实打实的省心省钱,没人会跟钱包和口味过不去。后来跟邻居山田阿姨聊起这事,对方一开始还撇嘴,翻着白眼说“中国货哪有本土的靠谱,说不定农残超标”,结果尝了一口她带的焖饭,第二天一早就跑去超市蹲守,没抢到还特意托她帮忙留意补货,抢到后嘴上硬撑着“就是图便宜省事”,转头就拉着其他邻居安利“这米焖饭真糯,孩子爱吃”,那前后反差,活脱脱戳破了“嘴硬”的伪装。 日本民众抢中国大米,看着是价格占优,实则藏着两层绕不开的关键:一是日本本土米价本就居高不下,耕地稀缺不说,水稻种植还依赖人工,从育苗、人工除草到手工收割,人工成本占比超六成,再加上运输、严苛的农残检测和品牌包装溢价,本土优质大米5公斤普遍卖到200-300人民币,比这次的中国大米贵出一截,普通家庭每月花在米上的开支本就沉重;二是中国大米早已跳出“低价低质”的标签,近年东北产区推进规模化种植,改良稻种、优化灌溉技术,还对标国际检测标准,这次进入日本的大米,均通过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农残筛查,口感刚好适配日本人偏爱软糯的饮食习惯,品质够硬才敢摆上超市显眼位置。之前日本超市也零星进过中国大米,大多藏在货架角落,没人问津,这次能直接售罄,本质是中国农业升级后的实力突围,打破了日本民众对中国农产品的刻板偏见。 国内觉得135-150人民币5公斤的米离谱,是因为我们身处供应链上游,普通东北大米5公斤仅需50-80人民币,优质五常米也才100左右,选择多、成本低,自然觉得超出日常预期;可日本市场不一样,消费者早就习惯了高价优质食材,便利店一瓶矿泉水都要10人民币,一顿普通快餐近50人民币,中国大米刚好卡在“品质达标、价格亲民”的缺口里,既满足了对口感的要求,又能省下不少开支,性价比自然凸显。佐藤现在已经把中国大米列入固定采购清单,每月能省近100人民币,够给孩子买两盒新鲜草莓,她笑着跟导购说“以后要是常补货,我能拉着整栋楼的邻居来买”,这话里藏着的,从来不是盲目跟风,是普通消费者最实在的选择——认知偏见再深,也抵不过实打实的好用划算。 那些嘴上喊着“本土最好”的日本民众,身体诚实抢中国大米,说到底是消费理性战胜了刻板印象。近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出海越来越多,从阳光玫瑰葡萄到东北大米,靠着稳定的品质、成熟的供应链,慢慢走进国际市场的核心货架,这次中国大米售罄,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。偏见终会被实力打破,只要品质够硬、找对市场需求,中国商品就能在海外赢得真正的认可,毕竟没人会跟好东西、好性价比过不去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曼彤说世界

曼彤说世界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