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江总督傅拉塔在任上病死,吏部保举了12人名单,请康熙挑选新的继任者。康熙看了名单大发雷霆:布彦图这样声名败坏、贪婪无比的人也能当两江总督? 康熙三十三年,坐镇江南的两江总督傅拉塔,在任上猝然病逝。 御案上的名单被康熙猛地一推,奏折散落满地,殿内太监们吓得大气不敢出,连呼吸都放轻了半分。“糊涂!简直是糊涂透顶!”康熙的怒斥声震得梁柱仿佛都在发颤,他指着“布彦图”三个字,气得手都在抖,“傅拉塔在江南清廉自守,替朕稳住半壁江山,如今尸骨未寒,你们就把这样的蛀虫推上来,是想让江南百姓骂朕瞎了眼吗?” 这话戳中了要害。谁不知道布彦图在山西知府任上的劣迹?去年山西大旱,朝廷下拨的赈灾粮款,被他层层克扣,最后到百姓手里的只剩麸皮掺土,饿殍遍野的惨状传到京城时,康熙还特地派了御史去查,虽因证据被销毁不了了之,但布彦图“刮地皮知府”的名声早已传遍官场。可吏部竟敢把他列进总督候选人,明眼人都看得出,是有人收了好处,想把这肥缺当成人情送。 康熙越想越气,当即传旨让吏部尚书和侍郎上殿。两人跪在地上,头都不敢抬,康熙拿起名单扔到他们面前:“你们自己看看,这12个人里,有几个是真心为百姓办事的?布彦图的贪腐劣迹,朝野上下谁不知道?你们保举他,是觉得朕老糊涂了,还是觉得江南百姓好欺负?”吏部尚书哆哆嗦嗦辩解,说布彦图“资历深厚,熟悉地方事务”,话没说完就被康熙打断:“资历深?深在敛财上!熟悉事务?熟在欺压百姓上!” 盛怒之下,康熙当场撤了吏部两位主官的职,又下旨严查保举背后的利益勾结。可怒气过后,两江总督的空缺还得有人填——江南是朝廷赋税重地,漕运、盐政、河工样样都是大事,傅拉塔一走,地方势力蠢蠢欲动,要是选不对人,很可能出大乱子。 康熙思来想去,突然想起一个人——安徽巡抚于成龙。这位于成龙可不是那位“天下廉吏第一”的老于成龙,而是接任其志的小于成龙,他在安徽任上,整顿吏治、兴修水利,把原本贫瘠的皖北治理得井井有条,百姓口碑极好。更难得的是,他性情刚直,从不依附权贵,之前还曾弹劾过布彦图的亲信,可见其风骨。 可转念一想,康熙又有些犹豫:于成龙虽有才干,但资历比名单上的人浅,直接提拔为总督,会不会引来非议?但很快他就下定了决心:“为官者,当以民心为重、才干为先,资历算什么?要是都按资历排辈,像布彦图这样的蛀虫只会越来越多!” 当即传旨,任命于成龙为新任两江总督,还特意加了一句朱批:“朕知你清廉刚正,今委你重任,江南百姓的生计、朝廷的赋税,全在你身上。若敢有半点私心,朕定不饶你;若能守好江南,朕必重赏!” 于成龙接到圣旨时,正在安徽乡间考察灾情,得知自己被提拔为两江总督,没有半点欣喜,反而忧心忡忡地对下属说:“两江是富庶之地,也是是非之地,傅大人鞠躬尽瘁才守住一方安宁,我接任,若不能守住他的清廉之风,对不起皇上,更对不起江南百姓。”上任之前,他特意让人把家里的财产登记造册,全部留给家人,自己只带着两个随从、几箱书籍上路。 到了江宁(今南京)赴任后,于成龙第一件事就是清查布彦图留下的旧案,严惩了一批贪腐官吏,又整顿漕运、打击盐商垄断,短短半年就稳住了局面。而那些之前保举布彦图的官员,也被一一查出收受贿赂,要么被罢官,要么被流放,官场风气为之一清。 后来有人问康熙,当初为何敢打破常规提拔于成龙,康熙笑着说:“为官者,德才兼备为先,资历名望次之。朕选的是能为百姓办事、能为朝廷分忧的人,不是选那些只会钻营的老油条。布彦图之流,看似圆滑世故,实则祸国殃民,这样的人,就算资历再深,朕也绝不会用!” 正是这份清醒和决绝,让康熙一朝能涌现出不少廉吏能臣,也让大清在康乾盛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而吏部保举布彦图的闹剧,也成了官场的一面镜子——为官者若只重利益、不重民心,终究逃不过被清算的命运;而帝王若能明辨是非、知人善任,才能守住江山社稷、赢得百姓拥戴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