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不其然。 德国和日本突然宣布了新一轮军力建设与采购安排,据公开消息,两边都把远程打击和外延能力摆在显眼位置。 中东这头火没灭,美方被拉着不断投人投物,过去一年里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和表态频密,联合国场合的立场也屡次引发争议。这一下,把欧洲和东亚的缝隙都暴露出来。 顺着这个空档,德国把手里的硬件清单加快推进。2022年启动的一千亿欧元专项资金已经在落地,确定采购35架F-35A,用于替换老旧平台并承担核共享相关任务,陆军装备也在补充升级,目标是常规力量能拉得起来、打得出去。 对照过去的节奏,欧洲的美方力量并非消失,但多线分心是实情。德国抓住这一点,强调自主补齐能力,尤其是防空、通信、机动这三块,明显不再满足于“守家门”。 日本这边更直接把远程打击摆上台面。公开资料显示,日本决定引进约400枚美制巡航导弹,改进“12式”以延伸射程,同时推进新型护卫舰和“蛟龙”级后续潜艇的建造,2024—2025年度的防务投入也在持续走高。 对比它过去的做法,日本把“反击能力”作为核心抓手,台海紧张被频繁当作理由,部署计划明确到具体地区和时间节点,远不是以前“只守不打”的套路。 细节还在外层继续加码。日本成立太空与网络作战单位,增加投入;武器出口规则近年多次松动,已经向美方转交部分防空导弹与零部件,这类动作都在为外延能力铺路。 回到主线,德日这一轮不是替美方分担,而是趁机把手伸得更远。说白了,就是在多线下棋的盘面里争位置、抢地盘,争取摆脱二战后长期的紧箍。 美方自身也在吃力。海外兵力和基地维护的账越来越大,盟友要硬货、要更多自主,实际就是把过去的约束慢慢掰开,让各自的拳头更硬、触角更长。 从威力上看,德国拿到F-35后配合北约核共享,意义不只是一型新飞机;日本把巡航导弹和改进型陆基导弹布到具体点位,覆盖范围和响应速度提升,会改变区域内的力量分布。 连着看三条线:中东牵着美方,欧洲被德国顶上去,东亚被日本推着走,多线掰手腕把节奏彻底打乱。谁都能看出,这是一次借势腾挪。 我们的判断很清楚:德日不是临时起意,而是系统性外放。只要美方顾不过来,德日就会继续向远程、太空、网络等环节扩张,把手中的牌做厚。 这局不会一两天定型,但趋势已经明了。中东、欧洲、东亚三头牵扯的长线拉开了,接下来看谁能顶住消耗、稳住节奏。 结尾只说一句:盯紧德日军力外扩,别把眼睛只放在老美身上,真正变动的,是两股正在向外伸的力量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发动的,德国失败了,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、日本、意大利发动的
【5评论】【8点赞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