果不其然。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这一立场:“历史上没有外军在日本本岛登陆并占领

意智喝青雪碧 2025-11-25 13:42:52

果不其然。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这一立场:“历史上没有外军在日本本岛登陆并占领过”。 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外来入侵都没能在日本本岛站稳脚跟,二战后期的猛烈空袭也没有演变成登陆。这句底气不是空话,更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 沿着地形看,日本列岛狭长,多山,海岸线弯弯曲曲,天然把大型登陆压得很难。公开可查的沿岸警戒站布在关键海域,和海上巡逻一体协同,用最先发现、最快反应的方式把靠近的风险提前挡住。对照挪威在1940年的遭遇,山地和峡湾没能单靠自己挡住德军的联合海空突击,说明光靠地形不够,体系要跟上。 装备层面,日本近年持续把远程防空和海上拦截串成一条线。比如“摩耶”级大型防空舰在2020年开始服役,和岸基拦截力量互相补位,低中高空都有分工。这个做法把“靠近—发射—突破”的节奏直接打乱。对比一些在二战中被快速夺取制空的地区,地面和海上的分层拦截少了一环就会被穿透,日本正是把缺口补齐。 离岛和海岸的机动反应也被专门拉了出来。2018年成立的水陆机动团,平时就围绕登岸防护和反登陆训练,一旦出现外来船队逼近,能快速集结上岸。这类单位强调上岸后稳定关键点,确保外军无法向内线扩展。对照英阿马岛的教训,登岸一旦没能稳住关键节点,很快会被反推回海上,日本这条线就是提前压住。 海下面,追踪潜艇和反潜巡逻连成串。川崎P-1巡逻机在2013年开始服役,巡航时间长,海上搜索密度高;“苍龙”级潜艇从2009年投入使用,续航和隐蔽都比较强;“大鲸”级在2022年加入序列,持续更新。这条链把外军的水下接近难度抬高。对比在二战太平洋战区里,缺少连续反潜的海域常常先丢航道再丢港口,日本的思路就是不让水下突破出现。 空防和海防之间还有信息共享的常态化。雷达站、警戒机、舰队彼此通气,目标从发现到分配到打击减少环节带来的延迟。这套流程靠的是多年演练和数据接口统一。对照一些只在单兵器上升级、但联动薄弱的国家,容易出现“有牙没咬合”的尴尬,日本更看重协同。 公开资料还显示,美国在日本设有多处基地,常年和日本自卫队开展联合训练,并提供技术和情报支持。这一层外部支援让潜在的外来登陆要面对更多外部压力。对比单打独斗的防守方,外援的存在直接改变来犯方的成本核算。 工业和研发是后盾。造船、电子、精密制造这些基础像地基,装备维护和升级的节奏就不会断档。近年战机机载设备陆续更新,海上电子设备迭代也在持续推进。对照一些维护能力薄弱的国家,装备到手后用不顺、用不久,体系很难保持稳定输出,日本把“能用、好用、持续用”放在一条线上。 社会层面的应急也在常态化。地震、台风频发下的演练,让资源调配、交通疏导、医疗支撑形成习惯动作。一旦进入防务状态,这些环节直接套用过去的流程,动员和保障效率会更高。 这串因素叠起来,日本的那句“本岛从未被占领”不只是历史巧合,更是地形、装备、训练、外援、工业和社会动员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整体效果都会打折,日本的做法是尽量不留空档。 看完这些细节,再去听那句底气,就能理解它的来源。不是一句口号,是多年把体系补全的积累。 话说到这儿,结论也清楚了:日本的安全感来自一套完整的挡风墙,层层相扣,外军要想把登陆变成占领,难度被实实在在地加高。

0 阅读:49

猜你喜欢

意智喝青雪碧

意智喝青雪碧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