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年后中国丧葬将会转变。很多独生子女对待死去的父母,基本上会转变为直接打电话,让火葬场拉走火化。然后,火葬场直接抱走骨灰盒。不再大操大办丧葬的事情。独生子女的现实困境,让他们无法承担起过去那种繁重的丧葬费用,他们身上肩负着赡养长辈和养育下一代的双重压力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以前的丧葬为什么那么大操大办?根本不是因为那一代人更孝顺,而是他们确实有“空间”和“家庭结构”去办。 一个家庭里四五个兄弟姐妹,轮着请假,轮着筹钱,哪怕忙得不可开交,至少人手上够用。 但现在呢?独生子女,一个人就是整个家族的“唯一劳动力”,你让他去办那套流程,别说七天七夜的老礼数了,就是三天的奔波都够让人身心崩溃。 现实残酷,却也无可避免。不过丧葬方式的变化,并不代表人情冷了。恰恰相反,现在的年轻人对父母的爱,比那些“形式主义的排场”更真实。 很多人宁愿把钱花在父母活着的时候,让他们吃得好一点、穿得好一点、出去走走;宁愿节假日陪父母聊天、散步、看看电视剧; 宁愿多次回家陪父母吃饭,而不是把精力都放在“走后怎么风光”。过去那种“活着糊弄,死后铺张”的做派,他们是真没兴趣继承。 “厚养薄葬”正变成新的价值观,而且越来越被接受。活着的时候好好陪伴,走的时候体面但不折腾,这其实比形式上的排场更有温度。 你没见现在很多年轻人一听父母说“以后我们不办那些麻烦事”时,松了口气的表情。不是不孝顺,而是终于觉得父母理解他们了。 其实只要换个角度就能理解:父母真正希望的,从来不是临终那几天有多少人来帮忙,也不会在意有没有吹吹打打的队伍。 他们真正希望的,就是孩子健康、平安、开心,能常回家看看,有时间陪陪他们。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,而不是那些仪式上的排面。 时代在变,家庭结构在变,价值观也会跟着悄悄改变。以前的老一辈,总觉得“死要体面”,甚至觉得葬礼越盛大越能体现这个人“走得有价值”。 但年轻一代更看重的,是父母活着时的真实感受:你有没有被好好爱过?你有没有被家人真正记得?父母宁愿孩子在身边多坐十分钟,而不是他们走后花十万办个热闹葬礼。 再说了,花那么多钱办葬礼,真正的意义是什么?是为了给别人看吗?给谁看?邻居?亲戚?那些在你活着的时候没怎么关心你的人? 年轻人越来越不吃这一套,他们觉得把钱花在生活上、花在陪伴上,比花在那些“过场”上有意义多了。 很多独生子女心里其实也清楚:繁杂的丧葬仪式不是对父母的爱,而是一种社会压力,是怕别人说闲话,是怕别人觉得你“不孝”。 但现在的年轻人更独立,也更敢做自己,他们把情感从“别人看得见的形式”转到了“自己心里真实的感受”。 丧葬简单了,情感没变;排场少了,但想念更多了。未来的送别,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更内向、更柔软、更私人化的东西。 也许没有大喇叭、没有灵棚、没有亲戚们围坐聊天,但会有孩子安静地坐在骨灰盒旁边说声“爸妈,你放心吧,我会好好的”。这种告别方式不热闹,却很温柔,也更贴近当代人的情绪结构。 说到底,丧葬不是为了证明什么,而是为了让亲人安心,让活着的人释怀。而这份释怀,形式越少,反而越真实。 也许二十年后,中国的丧葬方式会极度简化,甚至出现更多环保葬、海葬、树葬。仪式少了,但内心的情感完全不会因此减少。 也许我们的孩子不再跪天跪地、不再办流水宴,但他们会在父母还在的时候更愿意拥抱更多、更愿意表达、更愿意陪伴。 这不是传统的消失,而是爱回到了它该有的位置,活着的时候。人这一生,陪伴胜过排场,爱胜过形式。丧葬会变,但情感不会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