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智库喊“先轰中国本土”,赌中国不会按下核按钮。这个说法出自美国智库和麻省理工专家的联合报告,明确提出可以在台海冲突中打击中国沿海目标,赌的是中国为了遵守“不首先使用核武”的承诺,不会真的核反击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说到底,台海这种地方,本来就是全球最敏感、最容易擦枪走火的区域之一。兵棋推演可以玩,但你推演的对象不是你家隔壁的卡通人物,而是一个有完整战略体系、有核武器、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。 任何一个“误判”,都不是小事。美方这些“专家”总觉得自己能精准拿捏中国的底线,可问题是,一个国家在极端情况下的反应,谁敢拍胸脯说自己算得清清楚楚?尤其是当本土被打击这种情况发生时,每一秒都可能推着局势滑向没人想看到的深渊。 美国智库这几年喜欢搞各种“极限场景”,动不动就要“先发制人”。但他们经常忘了一件事:核大国之间,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“单向风险”。 你觉得你能控制局势,但一旦局势被打破,你根本不知道它会滚到哪去。冷战几十年的经验教训、那么多次差点按下核按钮的惊险瞬间,这些智库现在全当不存在一样,只想着如何“演狠戏”。 更让人无语的是,这些智库居然还把这种想法写成报告,还拿到国会、学界“认真讨论”。你说是为了学术研究吧,可这个研究方向明显跑偏;你说是要影响政策吧,那这影响力也太危险。 因为越是这种看上去“有理论依据”的推演,越容易被某些政客理解成“可行方案”。结果就是纸上谈兵的人谈着谈着,真把自己谈进了危险区。 美国过去几十年在全球的军事冒险看得太多,从中东到东欧,从南联盟到伊拉克,每次都是自信满满地说“我们评估过风险”,但每次风险都比他们估的更严重、后果比他们想象的更长远。 现在这套逻辑又搬到台海来,风险的级别就不是“地区灾难”那么简单,而是直接升级到“全球末日体验套餐”。只是他们自己还在“理论乐园”里玩得很开心。 台海的敏感度大家都懂,越是这种危险地区,越需要保持克制和对话,而不是去触碰对方最底层的红线。 你可以在报告里写得天花乱坠,但现实里你要真敢按照这思路走,那就是把全世界绑上高空跳伞工具,然后告诉大家“放心,我八成不会按错伞绳”。问题是,一旦按错,那就不是掉下去一个人,是一起掉下去。 而且,美国智库这种“赌对方不会反击”的心态,本身就是误判的根源。对中国来说,“不首先使用核武”是原则,但不是说中国会在本土被轰炸后还保持沉默。 这个原则从来不是让别人“任意打”而不回应,而是说核武不是主动去挑衅的工具。但如果你想用常规打击撬动核大国的根基,那它会不会崩、崩到什么程度,没人能预料。 更关键的是,核武器的恐怖就在于其不可预测性,不是技术层面,而是“人类决策”的不可预测性。危机时刻每多一分钟压力,就多一个人可能按错按钮;每多一句误判,就多一场全球级灾难。 美国智库认为自己“看懂了中国的逻辑”,但中国也从没承诺在本土遭受严重打击时还要继续“保持克制到让对方满意”。这种假设本身就是在赌博,而且还是赌别人家的底线。 台海本来已经够紧绷,这种推演只会让局势更危险。有时候战争不是被故意挑起的,而是被无数个“以为不会出事”的误判堆出来的。 冷战时期的几次核危机都是这样,你以为对方不会做,你以为对方能忍,你以为你的动作不会被误解,结果每次都是差一点点就把地球送回原厂。 所以这份智库报告最大的现实意义,恐怕不是提供什么战略指导,而是提醒我们这种“冒险式思维”依然在美国内部活得很好。 它们会不断推高风险,把原本就敏感的台海问题往更危险的方向推。越是这种时候,全球越需要保持清醒,需要更多对话,而不是在军机和导弹上比谁飞得更快。 台海的和平不是靠“赌”,不是靠谁更能做激进动作,而是靠双方保持克制、保持沟通、保持战略自知。 美国这些智库把冲突想得太简单,把世界想得太安全,把灾难想得太“可控”。可一旦事情真的按他们“推演”的方向走,恐怕他们第一个发现的,就是现实比游戏难一万倍。 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人强,而是旁边有人拿着算盘算你的底线,还以为自己算得准。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,不是为了被几个玩兵棋推演的专家拿来测试“核战争能否可控”。这不是研究,这是在玩火,是在拿地球当实验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