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曾说:中国的消费率偏低,根本原因在于工资水平的不足,有人认为中国人热衷于存钱而不愿消费,这一观点是错误的,唯有将现有的投资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,才能真正破解这一困扰国家经济发展的难题。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 说起中国人的消费水平,很多人都爱拿“存钱”说事儿,好像我们中国人天生就喜欢攒钱,买东西前都要算半天账,宁愿钱包鼓鼓,也不愿意刷卡。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,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一句话就把这个“谬论”拆得干干净净:消费率低,并不是中国人爱存钱的问题,而是工资不够、压力大、保障少,这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。 你仔细想想,这逻辑其实很简单。比如一个家庭,每个月收入才刚够基本开销,还要交房贷、车贷、水电网费、孩子教育、父母养老……这还没算偶尔生病、买衣服、吃顿好饭的钱。 你说,这家庭剩下的钱能用来大手大脚消费吗?答案明显是“不可能”。不是我们不想买,而是根本没钱买,存钱只是被迫的“被动消费策略”,而不是心理偏好。 再看看工资水平。中国的整体工资水平,特别是二三线城市,很多人连“轻松生活”都做不到,更别提有余钱去消费。你说收入高了,人自然敢花、也能花。 低收入、高压力,就算心理上想买最新款手机、去网红餐厅打卡,也得算计再三,哪有心情?所以消费率低,本质上是钱袋子不够鼓,想消费都难。 然后是社会保障。养老、医疗、教育、住房……这些都是大头开销。虽然近年来政府确实在努力推进这些体系,但还远远不够,很多家庭不得不自己掏腰包留“后路”,生怕哪天出了状况没法应付。 你想啊,如果国家能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,医疗、养老、教育压力减轻了,老百姓心里踏实了,自然愿意花钱,消费率自然就上来了。 很多人把中国消费率低归结于“存钱文化”,其实是把因果弄反了。低消费率,是压力和收入不匹配的结果,而不是存钱习惯。 你可以把它比作,一个人手里没钱,他自然不会去豪买衣服,可不是他“喜欢攒钱”。把责任推给“文化”太方便了,但完全掩盖了问题的本质。 再说政府的角色。刘元春提到,要想真正解决消费低的问题,必须让政府从“投资型”转为“服务型”。 其实意思很直接,过去很多年,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多依赖大手笔投资,比如盖房子、修高速、搞工业项目,这些都是投资型政府思路,靠建来推动经济。而百姓的钱袋子没跟上,消费自然受限。 如果政府更多考虑服务型发展,提供更好的教育、医疗、社保、公共服务,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减轻了,钱袋子宽裕了,自然就敢花、愿意花、能花。 不是空谈,而是现实逻辑:消费能带动经济循环,而经济循环健康了,政府的投资也更有成效,大家都是双赢。 说白了,这件事就是钱的问题、保障的问题、压力的问题,不是文化或者习惯的问题。收入水平高了、生活压力小了、社会保障完善了,中国人的消费潜力其实很大,只是被现实条件压得藏起来了。有人说,中国家庭存钱是“懒得消费”,其实就是没理解中国人的日常压力和经济环境。 其实,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道理。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,更是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安全感。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月都在算计开支,担心意外支出,连未来都没谱,心理自然不会有“敢花钱”的底气。只有当老百姓对生活有底气,经济有保障,消费才会像开闸一样释放出来。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单靠宣传“多消费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打广告喊人去买东西,或者给点购物券,只能短期刺激消费,长远来看根本没用。因为底层逻辑还是钱不够、保障不够。 真正的消费释放,是建立在收入合理、压力可控、社会保障完善的基础上。换句话说,只有把老百姓的钱袋子和心理安全感都撑起来,消费这股水才能流得顺畅、流得长久。 所以,如果你再听到有人说“中国人爱存钱,不爱消费”,别当真了,这话就是表象,看不到本质。真正的原因,是工资水平低、生活压力大、保障体系不完善,经济环境才是硬道理。 要解决问题,也不是喊喊口号就能解决的,而是得靠政策调整、收入提升、保障完善,让人们敢花、愿花、能花。消费才会真真切切起来,也才能带动整个经济的活力。 消费低不是心理问题,是现实问题;存钱不是原因,是结果;解决办法不是灌鸡汤,而是增加收入、减轻压力、完善保障,让人们心里踏实、手里宽裕。 等到这一天,中国人的消费潜力才能真正被释放出来,经济也才能真正跑起来,不再是靠大投资推动的“动能不稳”。 消费率的背后,是收入水平、生活压力和保障体系三者的综合体现,不是“存钱文化”那么简单。别再把问题归咎于习惯和文化了,现实比你想得复杂,也比你想得简单。 复杂在压力大、收入低、保障差,简单在解决办法很明确,政府做服务,百姓有钱有保障,消费自然来了。 信息来源:人大重阳网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