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是被我猜中了 高市早苗一开口,东亚这口锅就开始冒烟。一句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,不仅让日本国内右派欢呼,也迅速点燃了区域神经。 话音刚落没几天,美国那边就递过来了“话筒”,国务院发言人立马站队,钓鱼岛、台海、同盟,全都摆上了桌面。 这场配合,实在太默契。高市挑头,美国跟进,节奏像是排练好的。格拉斯作为美国驻日大使,更是直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要代表特朗普全力支持高市早苗。 日本这些年对台湾议题的“热情”并非一时冲动。高市早苗的立场,其实早已不是秘密。 她多次明示,“台海稳定关系日本安全”。但这次的高调发言,明显带着试探意味。 试什么?看中国的反应强不强,看国际社会有没有回音,同时也让美国有台阶接话。 美国的回应相当及时,但更值得琢磨的是背后的节奏变了。特朗普政府上台后,面对国内经济和政治压力,外交策略明显“轻装上阵”。不再大张旗鼓地对抗中国,而是把“代理人”推到了前台,自己退居幕后当“导演”。 高市早苗这种级别的政治人物,若没有背后撑腰,不可能轻易喊出如此敏感的言论。 她的这番话,既是对中国底线的试探,也是日本内部右翼势力的一次“加温”。但更重要的是,这种行为在当前美日关系背景下,变成了一种“战略演出”。 美国站台,不是因为高市说得多对,而是因为她说出了美国想说但不方便直接说的话。 这种“借口发声”的方式,是近年来美国在亚太频繁使用的策略。既能撬动舆论,也能牵制中国,同时还能维持“和平倡导者”形象。 与此同时,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,也让人感觉“风向有变”。他呼吁中国“效仿东南亚与日本搁置历史”,并称日本是“最受信任的大国”。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劝和,实则是在模糊历史责任,把矛头悄悄对准了中国的“态度”。 新加坡的这种表态并非偶然。数据表明,日本这几年在东南亚的投资远超中美,占到外资总额的28%。 面对经济利益,一些国家开始在安全话题上左右摇摆。这种“经济合作”与“战略依附”的混搭,正在慢慢改变区域角力的天平。 日本想借台湾这个话题重新站上地区舞台,而美国更需要一个“亚洲代理人”来稳定局势。两者一拍即合。 但问题在于,这种做法很容易引发误判。高市早苗的言论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实打实在挑战一个中国原则。 如果这类表态不被遏制,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声音涌现。久而久之,台湾问题就会被“国际化”、“多边化”,从而失去中国主导局势的话语权。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,该出手时必须出手。高市言论不回应,就会被视为默认。 而在经济层面,中国对日本的贸易依存度仍占其外贸总额的24%。这本身就是一张牌,可进可退。 通过适度的经济杠杆,既能表达立场,也能形成实质性压力,比空喊口号更有效。 美国现在扶持日本的做法,实则是希望借助区域盟友来打“一场不属于自己的仗”。而新加坡的表态,则像是在告诉大家:别太认真,经济最重要。 这种态度看似聪明,但实际上很危险。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站队,若没有清晰的战略定力,容易被裹挟进更深的冲突。 新加坡若继续在历史问题上“劝中国克制”,却对挑衅行为视而不见,无疑是在为区域不稳定添油加火。 在当前的格局下,中国要做的不是回避冲突,而是掌握节奏。斗而不破,是原则;该回应就回应,是策略。 通过经济、外交、舆论多维发力,不让对方轻易得分,也不给“代理人”试探的空间。 亚太的稳定,不可能靠一个个“代理人”维系,更不能靠美日暗中合演的剧本来决定。 中国要在这场博弈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主动权。与其被动应对,不如借机布局,强化区域合作机制,把美日的“圈地行为”反制成中国的“拓展空间”。 台海问题不该成为某些国家刷存在感的工具。区域安全,也不该由几个“话语大户”说了算。 局势复杂,并不代表没有主线。高市早苗事件表面看是个言论风波,实则是一场战略测试。谁在表演,谁在下注,谁在看牌,谁在布局,一目了然。 信源:美国驻日大使帮腔:代表总统,支持高市早苗“搞事”——2025-11-21 08:17·观察者网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