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中方发出“最后通牒”半年后,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,北京任何回应。其国会外交委员会

桉闻通史 2025-11-24 17:13:31

向中方发出“最后通牒”半年后,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,北京任何回应。其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称:立陶宛现在采取了其他措施。这话翻译过来无非是:狠话收不回来了,只能找台阶下。   要搞懂立陶宛这出闹剧的来龙去脉,得先明白它为啥突然敢跳出来,当“反华急先锋”。   这个人口刚过三百万的东欧小国,放在中国也就相当于,一个地级市的规模,经济体量还不如咱们一个发达的县级市。   从前跟着苏联混的时候没存在感,苏联解体后抱上欧盟和北约的大腿,才算勉强在国际上有了姓名。   可欧盟里强国扎堆,德国管经济、法国扛政治、英国闹脱欧都能抢头条,立陶宛连在欧盟内部发句话都得看大国脸色,这种“小透明”的焦虑感,让它总想搞点“大新闻”刷存在感。   2021年那波操作,算是把它的投机心理,暴露得明明白白。为了讨好美国,立陶宛公然违背建交公报精神,允许台湾当局以“台湾”名义设立代表处,这可是踩了中国外交的红线。   当时中国二话不说,直接把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,贸易通道也同步收紧。   按理说吃到了苦头该收敛,可立陶宛反而觉得找到了“流量密码”,认定只要把反华戏码唱得够响,就能从美国和欧盟那里捞到好处。   去年下半年更是变本加厉,拉着几个东欧小国搞所谓“对华政策协调”,还炮制出这份“最后通牒”,要求中国“取消不合理限制”,简直是把颠倒黑白玩到了极致。   它大概忘了,中国从来不吃“最后通牒”这一套,对付这种跳梁小丑,最高级的回应就是无视。你见过大象会跟蚂蚁的挑衅较真吗?   中立方之间的贸易额最能说明问题,2022年两国贸易额巅峰时也才23亿欧元,还不到中国与德国一周的贸易量。立陶宛引以为傲的乳制品、木材加工品,在中国市场占比连千分之一都不到,没了它的奶酪和胶合板,中国消费者转身就能找到新西兰、俄罗斯的替代品。   可对立陶宛来说,中国市场却是实打实的刚需——它的激光设备行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%,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激光设备应用市场,失去中国订单,等于断了这个支柱产业的半条命。   北京的沉默背后,是精准到骨子里的拿捏。咱们没搞所谓的“贸易制裁”,只是把立陶宛企业从合格供应商名单里暂时移除,这招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,又能精准打击其经济痛点。   更有意思的是,立陶宛寄予厚望的“靠山”们,关键时刻全成了甩手掌柜。美国当初把它吹成“民主先锋”,许诺的经济援助迟迟不到位,只给了些不痛不痒的“投资意向书”。   欧盟更有意思,嘴上喊着“支持立陶宛”,却明确表示不会因为立陶宛的单方面挑衅,牺牲欧盟与中国的庞大贸易利益。   那些跟着立陶宛起哄的东欧小国,也很快认清了现实。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一开始跟着凑热闹,没过多久就悄悄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贸易,还特意强调“遵守一个中国原则”。   匈牙利更是直接拆台,公开表示“立陶宛的错误应该自己承担,不应绑架整个欧盟”。这就是现实,在国家利益面前,所谓的“盟友情谊”比纸还薄。   现在立陶宛所谓的“其他措施”,不过是自欺欺人的遮羞布。有消息说它正试图通过波兰、德国的中间商转口贸易,把自家产品伪装成欧盟其他国家的商品销往中国,这种偷偷摸摸的行径,与其之前张牙舞爪的姿态形成绝妙讽刺。   更打脸的是,它的农业部长上个月还匿名联系中国驻欧盟使团,希望“恢复乳制品对华出口”,被我方工作人员一句“先落实一个中国原则”怼了回去。既要当反华先锋,又想赚中国的钱,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?   这事儿说到底,是立陶宛没搞懂当今世界的外交逻辑。冷战早已结束,靠依附大国、挑衅强国换取利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。   中国现在的外交底气,来自于14亿人的超大市场,来自于完整的工业体系,来自于每年超3万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额。我们不主动惹事,但也绝不怕事,对付立陶宛这种角色,不用动刀动枪,只要轻轻关上合作的大门,它自己就会乱了阵脚。   在这个实力说话的世界里,没有足够的分量,就别学人家发号施令。北京的沉默不是懦弱,而是不屑,就像大人看着无理取闹的孩子,等它闹够了,自然会乖乖回来认错。   要是立陶宛真有诚意,就该拿出实际行动,而不是搞些“其他措施”之类的小动作。要是还抱着投机心理继续折腾,那等待它的,只会是更沉重的经济打击。毕竟中国有的是耐心,而立陶宛的经济,可经不起这样的消耗。   大家说说,这种拎不清的小国,最后会是乖乖认错,还是一条道走到黑?

0 阅读:90

猜你喜欢

桉闻通史

桉闻通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