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日若开战,可千万别盲目自信!高志凯的提醒,每个中国人都该听。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:要把隐藏在人民中的日本人揪出来,一旦开战,不知他们会给我们造成多大的伤害。 翻遍抗战史的细节,再看看当下日本在华的布局,就知道这份提醒,根本不是杞人忧天,而是给盲目乐观敲的警钟。 去年有个新闻没引起太多关注:上海某高端制造业园区的日本技术顾问,因涉嫌非法采集工业数据被调查。这人拿着合法工作签证,在园区待了五年,平时和中国同事称兄道弟,却悄悄把某新能源设备的核心参数传回东京。 并且这不是个例,近些年海关截获的涉密数据案件里,有三成以上都与在华外籍人员相关,其中日本籍人员占比最高。这些人不像战场上的士兵那样扛枪,却拿着计算器和U盘,在实验室、工厂车间里“攻城略地”,比真枪实弹更难防备。 别觉得这是现在才有的新鲜事,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渗透,早就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。1894年甲午战争前,日本间谍荒尾精在武汉开办“乐善堂”,表面上卖药看病,暗地里派间谍乔装成货郎、僧人,走遍大江南北绘制军事地图。 他们连每条河流的水深、每座桥梁的承重都标注得一清二楚,甚至比清朝官员还清楚清军的布防情况。甲午海战中日本舰队精准打击清军炮台,靠的就是这些提前摸来的情报。 抗战时期更让人脊背发凉。1937年淞沪会战,日军之所以能快速突破宝山防线,是因为汉奸引导的同时,还有潜伏在上海的日本侨民充当“活向导”。 他们平时开着洋行、办着学校,战火一开就立刻撕掉伪装,带着日军避开防御工事,甚至用暗号指引空袭目标。南京保卫战中,日军轻易找到城防薄弱点,也是因为潜伏的日本间谍提前测绘了城防图,连城墙的砖缝都标得明明白白。 现在的渗透手段更隐蔽。日本在华企业超过三万家,涵盖汽车、电子、精密制造等关键领域。有些日本高管拿着高薪,却要求中国员工定期提交详细的生产报告,小到原材料损耗率,大到设备更新计划,无一遗漏。 某日系汽车合资企业,曾以“技术升级”为由,要求中方开放生产线数据,被拒绝后就以撤资相威胁。这些看似正常的商业诉求,背后藏着的是对中国制造业核心机密的觊觎。 更值得警惕的,是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渗透。不少日本资助的民间机构,在高校设立奖学金,优先资助军工、材料等敏感专业的学生,毕业后再通过留学、就业等方式拉拢。 有些日语培训机构里,教材潜移默化地淡化侵略历史,甚至把“九一八事变”描述成“中日冲突”。还有些在华日本人以“文化交流”为名,频繁接触历史学者和媒体人,试图影响历史认知。这种“软渗透”比硬情报收集更可怕,它会悄悄扭曲我们的历史记忆,瓦解民族凝聚力。 有人会说,现在监控技术这么发达,还怕这些小伎俩?可实际情况是,越普通的身份越容易被忽视。 抗战时日本间谍能扮成农民混进根据地,现在他们也能顶着“外贸专员”“外教”“游客”的身份,在敏感区域自由活动。 去年某边境城市,就发现两名持旅游签证的日本人,在军事管理区附近用专业设备拍照,被发现时还狡辩是“拍风景”。这些人的伪装术,比我们想象的要高明得多。 再说说军事层面,别总觉得我们的武器先进就万事大吉。日本自卫队看似规模不大,实战经验却一点不少,常年跟着美军参与演习,战术协同能力不容小觑。 更关键的是,日本在电子信息、精密制造领域的优势,能快速转化为军事能力。比如日本的半导体技术世界领先,一旦开战,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高精度制导芯片;汽车企业的生产线,可迅速转产军用车辆和零部件。 我们常说“勿忘国耻”,可有些教训总被轻易遗忘。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前,东北军的装备不比日军差,却因为情报失灵、准备不足,短短四个月就丢了整个东北。 当时也有很多人觉得“日军不敢贸然行动”,结果等来的是山河破碎。历史反复证明,战争从来不是单纯的实力比拼,细节上的疏忽、思想上的麻痹,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。 现在中日经贸往来密切,在华日本人超过15万,绝大多数是正常经商、生活的普通人,我们当然不能搞“一刀切”的排斥。 高志凯的提醒,不是要煽动对立,而是要我们保持警惕,学会区分正常交流和恶意渗透。就像家里请客,热情招待没问题,但也要锁好门窗,看好贵重物品,这不是小气,而是基本的安全意识。 看看日本政府的所作所为,更该明白这份警惕的必要性。他们一边喊着“中日友好”,一边不断增加国防预算,把中国列为“最大战略挑战”;一边派代表团访华谈合作,一边跟着美国在台海、南海煽风点火。 这种“两面派”作风,和当年发动战争前的“缓兵之计”如出一辙。我们不能被表面的和平迷惑,要知道,豺狼从来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而收起獠牙。 最后,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可疑的情况?对于如何区分正常交流和恶意渗透,你有什么好办法?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