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联打死多少日军? 如果不是抗联到处抵抗,如果不是朝鲜人极端的搞刺杀。鬼子根

溪边喂鱼 2025-11-24 15:03:36

抗联打死多少日军? 如果不是抗联到处抵抗,如果不是朝鲜人极端的搞刺杀。鬼子根本不需要在东北朝鲜驻村军那么多。 你一定会说,近百万关东军是防苏联icon的。这话只说对了一半。 关东军确实把苏联当作主要战略对手,在中苏边境修建了大量要塞,囤积了精锐部队。但要是没有抗联在东北腹地的持续打击,日军根本不用维持如此庞大的驻军规模——要知道,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最初只有两万多人,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已膨胀到20万,1941年巅峰期更是达到70万,这背后抗联的牵制作用功不可没。 很多人纠结抗联到底打死了多少日军,有人说几万,有人说十几万,甚至有传言说只有几千。 查遍中日双方史料,比较公认的数字是:14年抗战中,东北抗日联军共歼灭日伪军18万余人,其中日军约5.6万人。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特别惊人,但要知道抗联的作战条件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艰苦。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大家都听过,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后时刻的细节。1940年2月,在濛江县的山林里,被日军围困多日的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几名战士,粮食早就断了,他们只能靠树皮、草根、甚至棉絮充饥。 日军劝降时,他在雪地里大喊:“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?” 最后身中数弹牺牲,日军剖开他的胃,里面没有一粒粮食,全是未消化的树皮和棉絮。 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简陋、缺衣少食的队伍,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长白山深处,硬生生和日军周旋了14年。 抗联的作战模式不是正面决战,而是游击战、破袭战。他们炸桥梁、毁铁路、袭击日军据点,专门打击日军的后勤补给线。 1936年,赵尚志率领抗联第三军在松花江下游开展破袭战,一个月内连续袭击日军列车12次,缴获大量武器弹药,迫使日军不得不抽调两个师团的兵力专门保护铁路运输。 这种“打了就跑”的战术,让日军防不胜防,不得不分散兵力在东北各地设立守备队,原本计划调往华北、华东战场的部队,也被死死钉在了东北。 可能有人会说,5万多日军的战果,和正面战场的大型会战比起来不算什么。但要明白,抗联面对的是装备精良、补给充足的日军精锐,而他们自己呢?没有固定的根据地,没有后勤保障,甚至连过冬的棉衣都凑不齐。 很多战士穿着单衣在雪地里行军,脚上的草鞋磨破了就用布条裹着,受伤了只能用草药敷,没有麻药就咬着木棍做手术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每消灭一个日军,都要付出数倍的代价。 再说说朝鲜人的反抗。当时东北有大量朝鲜移民,他们和中国人民一样遭受日军的压迫,很多人加入了抗联,还有一部分人采取了极端的刺杀行动。 1909年,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刺杀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,震惊世界;1932年,金九领导的朝鲜独立党在上海刺杀了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。 这些刺杀行动虽然没能从根本上动摇日军的统治,但让日军意识到,东北和朝鲜的反抗力量从未消失,不得不增加驻军加强管控,这也间接减轻了全国抗战的压力。 日军在东北的驻军,一半是用来防备苏联,另一半就是用来镇压抗联和各类反抗运动。 如果没有这些抵抗,日军可以把关东军的大部分兵力调往关内,甚至投入太平洋战场,那样中国抗战的形势会更加严峻。 抗联的意义,从来不止于打死了多少日军,更在于他们用生命在东北筑起了一道精神防线,让日军无法安心掠夺东北的资源,无法实现“以战养战”的阴谋。 历史不该只用数字来衡量英雄的价值。抗联战士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,坚守着民族气节,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“宁死不当亡国奴”的誓言。 他们的抵抗,不仅牵制了大量日军,更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。 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,记住的不应该只是5.6万这个数字,更应该记住那些在雪地里挨饿受冻、却依然高举抗日旗帜的英雄们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5

猜你喜欢

溪边喂鱼

溪边喂鱼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