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最新消息: 原定于2025年11月25日访问东方大国的日本企业访问团,已经取消或推迟。访问团成员来自20多家日本知名企业,包括丰田、索尼、松下、日立等,计划在新能源、半导体等领域与东方大国企业洽谈合作。 访问团取消或推迟,核心症结再明确不过,就是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那番涉台错误言论,直接戳中了东方大国的核心利益红线。 中方的回应直白又坚定,要求收回不当说法、把对华承诺落到实处,这种基于原则的态度没有任何转圜余地,而政治层面的紧张氛围,很快就传导到了商业领域,原本顺畅推进的文件审批和合作洽谈,自然而然慢了下来,只能暂时搁置既定行程,毕竟没有互信作为底子,任何商业合作都像是空中楼阁。 旅游行业的反应向来最直接也最迅猛,堪称这场风波的“晴雨表”,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业的重要性,早已不是秘密,2025年前三季度,中国赴日游客就达到748.72万人次,占日本海外入境游客总量的23.66%,而消费额更是占到了42.65%,相当于日本旅游业近一半的收入都来自中国游客。 这样的体量下,中国游客的出行意愿变动,对日本旅游市场的冲击立竿见影。 短短两天内,赴日旅游团的取消比例就从一成飙升到七成,超54万张飞往日本的机票被取消,航空公司纷纷推出免费退改政策。 札幌那家酒店经理翻来覆去看着农历新年的预订表,原本密密麻麻的行程单空出一大片,只能紧急调整客房排班和餐饮备货,这只是一个缩影。 从东京银座的百货商场到大阪心斋桥的药妆店,那些主打中文服务、靠中国游客撑场面的店铺,眼看着客流曲线一路下滑,货架上的中文导购牌都显得有些多余,要知道2024年外国游客在日消费总额突破8.1万亿日元,中国游客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,现在这股消费力突然“刹车”,日本旅游业怕是要体会到切肤之痛。 比旅游行业影响更深远的,是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的合作搁浅,电动车用的功率半导体市场正处于放量增长期,到2032年规模将达到574.8亿美元,这个赛道的竞争本就白热化,而碳化硅作为核心材料,更是成为各国企业争夺的焦点。 中国企业早已加快布局,长安深蓝和斯达半导体的合资生产线已经投产,天域半导体作为国内碳化硅外延片龙头,2023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接近40%,全球排名前三,年度产能达到42万片,完全有能力承接更多订单。 日本企业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确实有技术积累,之前也有过成功合作案例,比如日本商社RYOSAN就曾与中国车辆设计公司IAT成立合资公司,专门为中国车企供应车载半导体,但现在访问团延期,意味着他们错过了与中国车企深化合作的关键窗口期。 而美国企业已经趁机补位,GlobalFoundries和NavitasSemiconductor把下一代氮化镓芯片的合作放在了美国,中国车企也在加速与国内厂商或美国厂商绑定,日本企业再犹豫下去,原本能拿到的大额订单,很可能就被竞争对手彻底截胡,毕竟在技术迭代飞快的行业里,市场份额一旦失去,再想抢回来可就难了。 这背后其实是地缘政治和企业利益的复杂博弈,日本企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,美国通过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大力扶持本土产业,还拉拢日本、荷兰等国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,试图构建技术壁垒。 日本半导体企业在设备、材料领域有不少优势,全球市场份额可观,但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,东京电子来自中国的营业收入占比曾达到22%,一旦失去这个市场,企业业绩必然受重创。 之前无锡聚集了夏普、索尼、村田等大批日企,喜开理在中国的工厂甚至成为其全球最大基地,神户制钢所与无锡压缩机的合作也持续了二十多年,这些成功案例都证明,中日企业在产业互补上有巨大空间。 但现在,高市早苗的言论让这种合作增添了太多不确定性,企业高层开会时不得不重新评估风险,文件审批慢半拍只是表面现象,本质上是企业在权衡利弊,毕竟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把真金白银投到一个充满变数的合作中。 日本企业访问团的延期,远不止几场会谈和签约的取消那么简单,当前正是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期,中日两国在新能源、半导体等领域的合作,本可以实现技术互补、资源共享,共同分摊研发成本、开拓市场。 但现在,这种磨合和试点的机会被白白浪费,日本企业不仅可能错失中国市场的增长红利,还可能因为技术交流的中断,慢慢落后于行业迭代的速度。 要知道,中国市场不仅是销售终端,更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,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替代中国的市场体量和产业链完整性。 日本政界的不谨慎,最终让企业来买单,旅游行业先遭重,科技产业面临被赶超的风险,这种因政治误判导致的商业损失,恐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弥补。 而中国企业在这场风波中,反而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决心,国内产业链的完善速度只会更快,等日本企业想清楚的时候,或许会发现,很多原本触手可及的机会,已经悄悄溜走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