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有一位美国教授称,中国若与日本开战,中国无需动员会全民踊跃参加,因为他们等报国仇家恨太久了! 这位长期在中国生活、工作的美国教授说:以我对中国人的了解,高市早苗宣称台海冲突爆发日本会出兵,这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。中国人听到这话,非但不会恐惧,反而会十分振奋。 这位敢说真话的美国教授,正是在华生活三十余年、拿过中国永久居留证的潘维廉,扎根厦门大学教书多年,走遍中国二十万公里路,见惯了普通人的烟火日常,也读懂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,他的判断从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浸在生活里的真切观察。潘维廉曾在访谈里提过,中国人看似温和内敛,可触及主权底线、掀开历史伤疤时,藏在骨子里的韧劲会瞬间迸发,高市早苗的挑衅言论,恰好踩中了最敏感的那根弦。 2025年11月,刚上台不久的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放话,称若大陆与台湾发生冲突,日本会面临“存亡危机”,自卫队可动用集体自卫权介入,这话成了点燃民意的火星。明眼人都清楚,她哪是担心日本安全,不过是国内执政受挫,想靠炒作台海议题煽动民族主义,转移民众对通胀高企、政治献金丑闻的不满,可这份政治豪赌,偏偏忘了日本曾在台湾殖民五十年、抗战时期给中国带来千万同胞伤亡的历史旧账,忘了中国人从没真正放下过这些伤痛。潘维廉见过街头大爷聊起抗战时泛红的眼眶,听过退役军人说起“先辈用命换和平,绝不能重演悲剧”的坚定,更看过年轻人刷到高市早苗言论时,留言“拿棍子也要上”的赤诚,这些细碎的瞬间,让他笃定中国人的爱国从不是口号。 事件发酵后,总台民调数据更印证了这份判断:91.1%的受访者要求日本反思历史罪责,88.9%谴责日方试图介入台海,街头采访里,有人直言“保卫国家统一是本分”,有父亲说“若有需要,带儿子一起守家园”,退役军人更是主动表态“随时能归队”。这份全民沸腾的热情,从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刻在血脉里的记忆在作祟——家里长辈讲过躲避日军轰炸的颠沛,课本里写过南京大屠杀的惨痛,纪念馆里的老照片藏着无数家庭的破碎,这些苦难没被时间冲淡,反而成了守护主权的底气。中国人从不是好战,只是怕历史重演,怕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被挑衅,怕家国安宁再遭破坏,高市早苗的出兵言论,无疑是在撕旧伤疤,自然会激起全民反抗。 反观日本这边,态度却截然相反。高市早苗的强硬言论一出,国内骂声一片,年轻人本就不愿参军,这下更没人愿意为她的野心买单,有人调侃“要上让她和家人先上”,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直接批评她在为军事扩张找借口,日本学者更是急着呼吁“赶紧灭火,别毁了中日关系”。两国民众的态度反差,恰是潘维廉看透的关键:中国人的凝聚力,藏在共担苦难的记忆里,国家有事,没人会退缩;而日本的挑衅,不过是少数政客的投机,根本得不到民众支持。他曾和朋友聊起,中国人对家国的在意,藏在日常里——看到国家强大会自豪,听到主权被挑衅会愤怒,这种情感不用动员,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,就像家人被欺负,没人会袖手旁观。 更讽刺的是,高市早苗以为介入台海能给中国施压,实则彻底误判了局势。中国从未主动惹事,却也从不怕事,如今的实力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欺凌的模样,而全民踊跃守护家园的决心,更是任何外力都打不垮的。潘维廉说过,他走遍中国偏远地区,见过最穷的人家也会教育孩子“要爱国家”,这份朴素的认知,比任何动员令都管用。中国人记“国仇家恨”,不是要主动寻仇,而是要守住底线,若日本真敢越界,不用号召,普通人会自发站出来,有人捐物资,有人守后方,有人愿上前线,这份默契,源于对家园的珍视,源于对历史的敬畏。 高市早苗的错误,在于既忘了历史教训,又低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,她以为靠强硬言论能抬升支持率,实则把日本推向了危险边缘,也让中日关系陷入僵局。潘维廉的观察,说到底是戳破了一个真相:中国人的温和是对和平的珍惜,可这份温和有底线,主权不容干涉,历史不容亵渎,一旦被触碰,全民同心的力量足以让挑衅者付出代价。中国从不需要靠动员激发爱国心,因为守护家国、不让历史重演,早已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本能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