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的是太让人气愤了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之际,作为历史学教授,自身不能正视历史,传播

才思趣聊 2025-11-24 01:33:04

真的是太让人气愤了 全国人民同仇敌忾之际,作为历史学教授,自身不能正视历史,传播错误的历史观,抹黑民族精神,伤害民族感情,实是误人子弟,祸国殃民!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冯玮,把抗日英雄称作“抗日分子”,引发全网愤怒! 这种人最可怕的地方,不是他嘴上说了句荒唐话,而是他站在讲台上,把这套东西往学生脑子里灌。普通网友发几句不当言论,顶多是争吵几句;可一个教中国近代史的教授,连谁在侵略、谁在抵抗都说不清,这不是观点不同,这是立场出了问题。 更让人寒心的是,这句话不是在文史研讨会上提出学术争鸣,而是在现实语境下对历史英雄换标签。把流血牺牲的人改成“分子”,等于把侵略者洗白,把民族记忆稀释,把鲜血写成“争议”,这是教书育人吗?这是拆历史底座。 我们今天能坐在屏幕前敲字,他能在办公室里写文章,不就是因为那些被他贬低的人拼过命吗?没有人替他挡枪,哪轮得到他挑词换句给别人扣帽子?这种忘本姿态,看着就让人火大。 而且学生为什么愤怒?不是因为听见一句奇怪的说法,而是因为老师代表权威。一旦这种表述被包装成“学术讨论”,年轻人会以为这是合理的观点,时间久了,历史就会被重新叙述,记忆会被改写,英雄会被埋在语义里。 这几年大家对外部局势格外敏感,情绪是齐的,立场是明的,对自己国家、民族历史的尊重是共识。这时候跳出来唱反调,是装清高,还是想蹭热度?如果连底线都拿来试探,这种人真不配站在讲台上,也不配打着学者旗号。 教育不是文本加工厂,教授不是键盘背书员。拿“自由表达”当避雷符,把“学术中立”当遮羞布,这些话早就不中用了。你可以研究细节,但不能把价值观玩成文字游戏;你可以讨论史料,但不能拿牺牲者当试验品。 说到底,尊重历史,就是尊重自己。谁敢替侵略者漂白、替英雄泼脏水,谁就是把刀插在这个国家的记忆里。说错话可以道歉,但价值立场错误,恐怕不是一句“误解”能掩盖的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0 阅读:2
才思趣聊

才思趣聊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