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宣布对北方四岛和东海的立场不会改变,还会继续在公开场合强调相关主张。要搞明白这事儿,得先从那几根扎在日本人心里几十年的刺说起。 1855年,日俄两国通过下田条约划分千岛群岛界线,将择捉、国后、色丹和齿舞四岛归入日本版图。这一协议源于当时两国边境谈判,旨在稳定远东地区关系。1875年,圣彼得堡条约进一步调整,日本获得整个千岛群岛,俄国则掌控萨哈林岛全境。这些条约奠定了日本对四岛的早期控制基础。二战期间,日本扩张领土,但战败后形势逆转。1945年8月,苏联军队根据雅尔塔协议和波茨坦公告,进军千岛群岛,占领包括四岛在内的区域。约17000名日本居民被强制迁离,苏联将四岛纳入行政管辖。1951年旧金山和约中,日本放弃对千岛群岛的主权,但未明确界定四岛归属,这成为日后争端根源。日本视此为非法占领,俄罗斯则认为这是二战合法结果。 日本政府长期将北方四岛问题作为外交重点,多次通过声明重申主权主张。2025年11月,日本官员在公开场合强调立场不变,意在维护国内共识。东海争端同样复杂,焦点在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。中国称其为钓鱼岛,日本则称尖阁诸岛。历史资料显示,该岛屿早在明清时期即属中国管辖,日本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将其纳入版图。二战后,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,应归还中国。但日本于1972年从美国接管行政权,引发持续争议。近年来,日本加强巡逻,中国则常态化派遣海警船维护权益。2025年11月,中国海岸警卫队船只进入该水域,日本随即提出抗议,凸显紧张态势。 北方四岛地理位置关键,位于鄂霍茨克海出口,控制太平洋舰队通道。俄罗斯在此部署军事设施,包括导弹系统和雷达站,以保障远东安全。2025年,俄罗斯在堪察加半岛组建潜艇部队,配备先进核鱼雷,进一步强化防御。日本清楚这些部署意味着归还难度极大,但仍利用问题凝聚民意。国内渔业利益是重要驱动力,四岛周边海域鱼类资源丰富,北海道渔民依赖捕捞,每年经济产值可观。日本政府通过强硬表态迎合渔业团体,转移经济压力。失业率居高不下,民众对政府不满增多,此类议题成为政治工具。自民党执政以来,将领土主张融入选举策略,尤其针对北海道和西南诸岛选区,换取支持率提升。 东海油气资源是另一焦点,春晓油气田位于中国大陆架,日本提出中间线原则,试图分享开发权益。2008年,中日曾达成联合开发共识,但执行中分歧频发。日本勘探船多次进入争议区,中国要求停止单方行动。2025年,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就台湾问题表态,引发中方强烈回应,中国随后加强巡航,警告日本勿干涉内政。这一事件加剧东海摩擦,日本警告在华公民注意安全,避免人群聚集。国际因素不可忽视,日本依附美国印太战略,通过领土问题显示对盟友忠诚。美国提供军事援助,日本借此牵制俄罗斯和中国,但实际行动谨慎,避免直接对抗。 俄罗斯对日本声明反应迅速,2025年11月,俄方欢迎和平条约谈判,但强调四岛主权不容动摇。军事演习增多,部队在岛上进行防御训练,部署巴斯蒂翁导弹系统应对潜在威胁。中国在东海维持高压态势,海警船定期巡逻,维护钓鱼岛主权。历史事实显示,二战后国际秩序已定,日本试图改变现状面临阻力。国内右翼势力推动强硬政策,媒体放大政客言论,塑造维护国家利益形象。但现实中,日本经济依赖中俄贸易,贸然升级风险太大。领土争端虽持久,却更多停留在外交层面,实际控制未变。 日本的表态背后,还涉及地区大国博弈。美国推动盟友对抗中俄,日本借机提升影响力。但俄罗斯通过军事现代化巩固四岛地位,2022年起部署海岸防御系统,2025年进一步扩展潜艇力量。中国经济实力增强,东海资源开发稳步推进,不受外部干扰。这些动态显示,日本立场虽坚定,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益。民众层面,日本年轻人对领土问题兴趣渐淡,更多关注就业和民生,但政府仍利用教育和宣传维持共识。国际社会关注争端可能升级为冲突,但多方克制,优先经济合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