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华人表示: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,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,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,

芸霄记史 2025-11-23 15:06:03

美国华人表示: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,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,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,不出两代,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,一个打工仔,这究竟是为什么?   现在那些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人第三代,他们中的许多人,已经不太会讲中文,更愿意说自己是长着亚裔面孔的美国人,这种心态直接体现在了人生选择上:他们的祖辈削尖脑袋想当的工程师、医生,到了他们这代,吸引力大减,从业比例下降了百分之十五。   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师、摄影师这些在老一辈看来纯属“瞎胡闹”的行当,年轻人觉得这是追求生活品质,但在第一代移民眼中,这就是家族阶层滑落的信号,而这种变化的根源,其实在他们父辈(第二代移民)的职场经历中,就已经埋下了。   第二代华人移民,从小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,学术成绩确实顶尖,不少人都进了顶尖名校,可当他们拿着漂亮的简历进入职场时,却撞上了一堵看不见的墙——“竹天花板”。   这个现象在硅谷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在那些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里,技术岗上亚裔面孔占了将近三成,干的都是最核心的活,可是一旦涉及到提拔管理层,情况就急转直下,亚裔能上去的比例仅有百分之七,而他们的白人同事却高达百分之二十二。   这并非因为亚裔技术不行,恰恰相反,他们是技术骨干,问题在于,美国职场晋升的游戏规则,从来就不只看技术。   公司在提拔人才时,非常看重领导力、沟通能力这些“软实力”,面试的时候,人家不仅看你怎么解决技术问题,更看你能不能把复杂的想法说明白,能不能团结团队,有没有领袖气质。   这些东西,恰恰是许多在“唯分数论”环境下长大的华裔孩子的短板,他们的白人同龄人,从小就在各种体育队、社团里锻炼如何与人打交道、如何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,自然在职场社交中如鱼得水。   结果就是,大量优秀的华裔人才,在三十多岁的黄金年龄,依旧被“钉”在技术岗上,眼睁睁看着晋升通道对自己关闭。   这种职场的困境,又可以一路追溯到第一代华人移民的教育理念上,八十年代后的这批华人移民,本身就是国内万里挑一的尖子生,他们靠着“学好数理化”的本事在美国站稳了脚跟。   于是,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条路是唯一正确的,并试图在孩子身上复制,他们不惜重金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,目标就是刷高分、进名校。   这个策略在教育的前半段确实管用,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:他们成功的时代,和孩子面临的时代,已经完全不同了,美国社会的游戏规则,早已从单纯的技术比拼,转向了综合能力的较量。   除了教育理念的偏差,人脉资源的先天不足,是另一个锁死华裔后代上升通道的关键,第一代移民初到美国,语言不通,文化不同,社交圈子自然而然地局限在华人同胞和同事的小圈子里。   这个圈子虽然能提供安全感,但也像一个无形的罩子,把他们和美国主流社会隔离开来,当他们的孩子长大后,想要进入金融、政治等需要深厚人脉的领域时,才发现父辈根本给不了任何有效的引荐和帮助。   说到底,所有问题的根源,还是在于第一代华人移民的“成功”本身带有极强的时代局限性,他们是抓住了特定历史机遇的个人奋斗者,但他们的成功模式,缺乏财富和权力的代际传承基础。   因此,当历史的浪潮退去,他们的后代从精英“回归”到普通中产,其实是一种必然。  

0 阅读:151
芸霄记史

芸霄记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