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3年,美国买了新疆几千头骡子,又买了10亿美元的中国武器。这些骡子沿着唐僧取经的路线走,除了将武器送到阿富汗塔利班的手中,中国人还赠送了打游击战的经验,让苏联部队吃尽了苦头。 苏联1979年底派兵进入阿富汗后,中国政府很快判断这会对西部边疆形成压力。北京选择通过巴基斯坦渠道,向阿富汗当地抵抗武装提供物资支持。从1980年起,每年都有大批枪械、火箭筒和御寒衣物经由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转交到抵抗组织手中。这些装备大部分产自中国工厂,质量可靠,价格合适,很快成为抵抗武装的主要火力来源。 1983年,美国里根政府签署相关国家安全决策指令,中美在这一领域的合作进入实质阶段。美国情报部门负责筹集资金并整体协调,中国负责生产和供应武器,巴基斯坦则承担运输、分配和人员训练任务。据巴基斯坦方面后来估算,1983年一年内进入阿富汗的物资就达到上万吨,到战争后期累计超过六万吨,其中中国制造的占比最高,总金额折合十多亿美元。这笔交易让中国军工企业获得稳定订单,也让抵抗武装火力大幅提升。 阿富汗国土八成以上是高山峡谷,主要公路早被苏联军队控制,直升机频繁出动袭击运输队,当地驮畜损失极大。美国人员想起二战和朝鲜战场上骡子的表现,提出由美方出钱在中国养殖数千头专用驮骡。新疆牧区接到任务后,组织牧民扩大养殖规模。这些骡子大多是本地品种与优良种马杂交,蹄子硬、耐高寒,一头能负重一百多公斤,一天走五六十公里都不成问题。 养殖工作完成后,骡子分批从新疆出发,先进入巴基斯坦北部地区,再由专业赶骡队带进阿富汗境内。路线多选在夜间,避开苏联空军侦察。货物用麻袋和绳索固定在骡背上,包括56式步枪、火箭筒、弹药箱和医疗包。遇到陡峭山壁,赶骡人先用绳索试路,再一头头牵引上去。途中如果发现苏联小型巡逻队,就迅速分散隐藏,等对方离开后再集合前进。 部分队伍走瓦罕走廊这条古老通道。这条走廊长约三百公里,海拔普遍四千米以上,空气稀薄,冬季大雪封山。苏联军队曾在走廊东端设过观察点,想切断补给,结果自身补给跟不上,被抵抗武装围困,最后只能放弃。骡子队穿越这里时,赶骡人用布条裹住骡蹄防滑,遇到冰河就排成一列互相拉扯。损失难免,但大部分货物都能按计划送到指定地点。 中国方面除了武器,还派有经验的人员传授实用战术。比如如何在狭窄山谷布置伏击点,利用地形让苏联坦克无法展开队形;怎样快速转移阵地,避免被直升机锁定;如何保护运输线不被彻底切断。这些办法都是从国内山区作战实践中总结出来的,抵抗武装学得很快,用到实战中效果明显。苏联部队虽然装备精良,但在这种地形下常常被动挨打,补给车队频频被炸,伤亡数字逐月上升。 整个援助体系运转几年后,抵抗武装从最初的散兵游勇变成能打硬仗的队伍。苏联空军加大力度轰炸运输线,但骡子队改走更偏僻的支路,结合当地向导的熟悉地形,成功率反而更高。到1985年左右,抵抗组织已经能够组织较大规模行动,摧毁苏联多个前哨和装甲车队。苏联高层开始意识到,这场战争拖得越久,对己方越不利。 运输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一次有上百头骡子的队伍在巴基斯坦北部遭遇暴风雪,被困三天,冻伤十几头,最后只得就地处理部分货物。另一次在瓦罕走廊附近,队伍被苏联侦察机发现,直升机追着打,赶骡人带着剩余骡子钻进山洞才躲过一劫。这些事在当时高度保密,只有少数参与者知道细节。 中国产的56式步枪因为皮实耐用,成为抵抗武装最常见的武器。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则专门用来对付苏联的BMP装甲车。美方后来追加资金,引进更多重型装备,但基础火力始终靠中国供应。巴基斯坦情报局在白沙瓦附近设立多个中转仓库,骡子队抵达后先卸货休整,再换新队伍继续深入阿富汗。 到战争中后期,苏联军队已经对这些骡子运输线头疼不已。他们增加空中巡逻密度,但山区云层多,直升机常常无功而返。抵抗武装则越打越灵活,经常在夜间发动突袭,把苏联守军打得措手不及。整个过程持续近十年,骡子队来回无数趟,把成吨武器和物资送到最需要的地方。 苏联在阿富汗坚持九年多后,于1989年完成撤军。撤军期间他们曾公开抱怨美巴等国继续扩大援助,导致额外损失。两年后苏联解体。 2001年美国直接出兵阿富汗,对付塔利班。美军进入山区后发现,没有足够耐用的驮畜,后勤根本跟不上,又想起新疆骡子,但中国明确表示无法提供。美军只好改用当地毛驴,结果这些动物负重小、脾气大,经常半路罢工,部队推进速度大受影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