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5年,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,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,回国后就被中纪委

地缘历史 2025-11-22 17:47:45

1985年,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,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,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,可他却说:我是清白的。   这个人叫周而复,在当时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。他是文化部副部长,也是对外友协的副会长。   更重要的是,他还是个著名作家,那部反映上海工商业改造的《上海的早晨》,就是他的代表作。   抗战时期,他还亲赴根据地,写过《白求恩大夫》,可以说是一位根正苗红的老革命、老作家。   1985年10月,周而复作为代表团团长,带队访问日本。这次出访,他除了公务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私人目的。   当时,他正在构思一部史诗级的抗战小说《长城万里图》,为了真实再现历史,他计划去靖国神社看看。   不是为了参拜,而是为了收集日本军国主义的素材,用笔杆子把他们的罪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   为了这事,周而复还专门提前向中国驻日使馆提交了日程,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要去靖国神社。可奇怪的是,使馆一连四天都没有任何回复。   原计划是11月11日去。可就在11月10号下午,代表团一行人正好路过靖国神社。   陪同的日方人员就建议说,既然路过了,不如现在就进去看看,省得明天再跑一趟。   周而复一想,反正也是为了收集素材,早去晚去都一样,就同意了。   他进去后,没参拜,没鞠躬,就是从一个门进去,另一个门出来,前后也就花了十几分钟。   他一边走一边观察,还拍了些照片,记录了布局,这些都是为了他未来的写作。在他看来,这纯粹是一次“现场勘查”。   可就在当天晚上,一个电话彻底改变了周而复的命运。   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王达祥打来电话,通知他说:“国内刚来了新规定,不能参观靖国神社。”   周而复一听就懵了,老老实实地回答:“我已经去过了,下午刚去过。”   电话那头的王参赞也愣了一下,随即说:“既然已经看过了,那就不要声张。”  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,这不就是个误会吗?规定下来晚了,人已经去了,说清楚不就行了?   但事情的真相,远没这么简单。周而复回国后,代表团里有人立马向上面打了报告,举报他“擅自参观靖国神社”。   更要命的是,举报信里还添油加醋,说他在日本态度傲慢,甚至买了情趣药品,还要求女翻译陪他看淫秽录像。   这下子,事情彻底闹大了。中纪委立刻介入调查。   调查结果是:关于生活作风问题,比如买药、看录像这些,“证据不足”,无法认定。   但参观靖国神社这件事,被定性为严重违反外事纪律。   1986年3月4日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刊登了中纪委的决定:开除周而复党籍,撤销其对外友协副会长职务。   给出的理由是,他“不顾多人劝阻”,严重“丧失国格人格”。   这个处分,对一个老革命来说,比杀了他还难受。   周而复想不通,他明明提前报备了,使馆没回复;他进去前,也没人告诉他不能去;那个“不许去”的通知,是在他去完之后才收到的。   这怎么就成了“不听劝阻”?   于是,周而复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。从1986年到2002年,他一次又一次地给中纪委写信,详细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。   他只有一个诉求:我不是要你可怜我,让我重新入党。我没有错,我要的是恢复我的党籍,还我一个清白!   在这期间,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。1999年,一家杂志甚至在一篇文章里,把他和贪官污吏并列。   年迈的周而复愤怒地将杂志告上法庭,虽然官司最终被驳回,但这件事却意外地让他的案子重新回到了公众和有关部门的视野。   时间一晃就是17年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中纪委经过重新调查核实,终于查清了所有细节。   2002年9月18日,经中共中央批准,中纪委下发文件,正式撤销了1986年那个开除他党籍的处分。   新的决定认为,周而复参观靖国神社的行为,确实与他创作《长城万里图》有直接关系,而那些所谓的“生活作风问题”,因缺乏证据,不再作为处分依据。   最终,处分被改为“留党察看一年”,并且时间从1986年算起,实际上等于在1987年就恢复了他的党籍。   17年的坚持,周而复终于等来了迟到的公正。在他被处分的这些年里,他没有消沉,而是把所有精力和委屈都倾注到了创作中。   他硬是凭着一股劲,完成了那部375万字的史诗巨著《长城万里图》,这部作品后来还获得了国家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   2004年,90岁的周而复在北京逝世。新华社发布的讣告中,对他的称谓是:“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、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”。   历史,终究给了这位性格刚直、一生执着的老人一个公正的评价。

0 阅读:8
地缘历史

地缘历史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