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联合国宪章里留着一把“尚方宝剑”!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方账号发文:根据联合国宪章敌国条款,中国有权可以对日本直接实施军事行动,无须安理会授权! 这句话并非外交辞令的夸张表述,而是《联合国宪章》白纸黑字赋予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合法权利,这份法理授权背后,是二战血与火铸就的国际秩序底线。 所谓“敌国条款”,核心是宪章第53条、第77条和第107条构成的约束体系,其中第107条堪称“利剑之锋”,明确指出反法西斯同盟国对二战敌国采取的相关行动,不会被宪章取消或禁止。 简单说,当年把日本打回谈判桌的战胜国,如今若再遇日本军国主义抬头,不必等联合国安理会投票,就能依法采取行动。 这个条款诞生于1945年的特殊背景,彼时纳粹德国已降,日本仍负隅顽抗,同盟国起草宪章时特意留此后手,就是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,毕竟没人想再经历一次全球浩劫。 和德国战后彻底清算纳粹余孽不同,日本的战后改造始终“留着尾巴”。上世纪60年代末,日本刚坐上西方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,就开始琢磨“政治大国”的头衔,可“敌国条款”像块警示牌,明晃晃写着“战败国”三个字,成了它“入常”的最大绊脚石。 从那时起,日本就没停止过“摘帽子”的努力,外交手腕轮番上阵,目标直指删除这个条款。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,日本总算拉来多数票,让联大通过了建议废除条款的第52号决议,但遗憾的是,这份决议没有法律效力,“敌国条款”依旧是绑在日本身上的法理枷锁。 碰钉子后日本换了思路,2004年干脆绕开条款问题,直接联合德国、印度、巴西搞“四国提案”冲击常任理事国,结果还是铩羽而归。 安倍晋三执政时更是把废除条款和安理会改革绑在一起,2015年借着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由头大肆游说,终究没能撼动战后秩序的根基。嘴上喊着“和平”,身体却很诚实,日本近年的军事动作越来越大,2024年军费预算飙升到7.7万亿日元,换算下来稳居世界第五,比许多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舍得花钱。 更值得警惕的是,它还突破武器出口禁令,给菲律宾卖雷达、帮澳大利亚造潜艇,甚至和英国合作研发新一代导弹,完全没了战败国该有的收敛。 军事扩张的同时,日本右翼在政治上也频频越线。内阁官房长官曾公开宣称“敌国条款已不适用”,高市早苗之流更是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,被驳斥后还拒绝撤回。 2024年年初,岸田政府更是把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写进防卫白皮书,明目张胆干涉中国内政。 这些行为可不是简单的“口嗨”,1974年联合国《侵略定义》早就明确,干涉他国内政、侵犯主权的行为,都可能构成侵略前兆。 而“敌国条款”的存在,就是把判断权和行动权交给了反法西斯同盟国,只要日本露出军国主义苗头,就符合启动条款的现实依据。 可能有人觉得这条款是“老古董”,但法律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应对现实风险。日本一边在教科书里淡化南京大屠杀,一边拿着纳税人的钱造武器;一边接受1956年加入联合国时承诺遵守宪章的条件,一边又想撕毁约束自己的条款,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站不住脚。 要知道,德国至今还在为二战罪行赔偿,而日本却忙着给战犯招魂、扩军备战,这种反差更凸显“敌国条款”的必要性。 这把“尚方宝剑”从来不是为了挑起战争,而是为了遏制战争。它就像悬在日本右翼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时刻提醒着这个国家:二战的战败账没算完,战后秩序不能碰。 八十年前的炮火早已远去,但法西斯思潮的幽灵仍在徘徊,有“敌国条款”这道法理防线在,国际社会就有底气对日本的危险动向说“不”,这正是这份战后遗产最珍贵的价值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