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其实,我们错过了一次最好的教训日本的机会 —— 这就是去年七月份日本军舰 “凉月号” 擅闯我领海时。当时,我海军舰艇编队在浙江省外海演习,日本军舰为了获取我军舰相关演习参数,不顾我们的一再警告,闯进我演习区域,进入我领海 12 海里线内航行达 20 分钟之久! 这事儿从一开始就透着刻意,“凉月号” 可不是什么普通舰艇,作为日本秋月级驱逐舰的第三艘,它装备的 FCS-3 型有源相控阵雷达能探测 210 公里外的目标,同时跟踪 300 个对象,连 127 毫米炮弹都能定位,收集环境和军事活动信息的能力早就写在设计里了。 咱们的演习提前通过正规渠道通报,相当于在海上立了明牌,可它偏要关了自动识别系统往里冲,这种操作跟捂着眼睛偷东西没两样。 更说不通的是日方事后的辩解,一会说电子海图没开领海边界,一会说目视条件不佳。要知道,“凉月号” 的导航系统精度是民用设备的百倍以上,领海边界自动告警是出厂就带的基础功能,从公海开到领海得花半个多小时,一船专业人员全程没人看导航? 这种说辞连他们自己都圆不住,事件曝光后没几天就处分了 218 人,连防卫省高层和海上自卫队幕僚长都引咎辞职,要是真只是技术失误,犯得着动这么大的干戈清洗队伍吗? 当时咱们的应对确实果断,7 次无线电警告无效后,两次警告射击的浪花直接溅到了 “凉月号” 甲板上,几分钟就把它逼了出去。但问题也在这,驱离是驱离了,却没让日方付出真正的代价。 根据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第 19 条,这种带着情报收集目的闯入演习区域的行为,本身就属于 “有害通过”,完全违反国际法,而中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更是明确规定,外国军用船舶进入领海必须经中国政府批准,这些法理依据当时要是通过更公开的渠道铺陈开来,就能让全世界都看清这不是摩擦,是蓄意挑衅。 代价不足的后果很快就显现了。事件过去半年,日本参议院就通过了 2024 财年预算案,防卫预算飙到 7.95 万亿日元,同比涨了 16.5%,创历史新高,他们公开的理由里就藏着 “应对周边安全威胁” 的说法,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借 “凉月号” 事件找扩军借口。 更直白的是 2024 年 3 月,就在菲律宾闯仁爱礁后没几天,日本海保船护送渔船闯进钓鱼岛领海,跟中国海警对峙了 56 个小时,这种和其他国家联动挑衅的操作,明显是摸准了我们 “以驱离为主” 的节奏。 最讽刺的是日本的双重标准,一边在军事上不断试探,一边在经济上死死依赖中国。2024 年版《通商白皮书》显示,日本有 1406 个品类的商品超一半进口额来自中国,家电进口更是九成以上依赖我们,小到笔记本电脑,大到生产化肥的原料磷,都得从中国进货。 拿着从中国赚的钱,转头就把我们列为 “主要挑战”,还跟着美国搞联合军演,这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操作,本质就是没被教训到位的底气。 连日本国内舆论都暴露了他们的真实心态,“凉月号” 被驱离后,共同社评论区里最高赞的留言居然是抱怨日本防卫省太软弱,说下次该学我们直接开火警告。 这就很清楚了,他们根本没觉得自己错了,只觉得是没占到便宜。要是当时能在法理和实际反制上再进一步,比如依据国际法提出更明确的追责,或者在贸易领域针对性回应,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挑衅的成本,也不至于有后来东海舰机对峙频次的增加。 现在再看,“凉月号” 那 20 分钟的航行,本该是一次明确红线的机会。我们有法理依据,有日方自相矛盾的处分记录,还有他们装备性能的铁证,却只停留在驱离层面。 结果就是日本把 “被警告射击” 当成了扩军的由头,把我们的克制当成了可乘之机。这事儿也算给咱们提了个醒,对付这种 “切香肠” 式的挑衅,光当门卫拦着不够,得让他们知道,每往前迈一步,就得掉一块肉,这样才能真正守住家门口的红线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