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不抓,晚不抓偏偏选在这个时候抓而且抓的正好都是日本间谍,这说明他们想干什么事,

未央细说 2025-11-21 18:16:17

早不抓,晚不抓偏偏选在这个时候抓而且抓的正好都是日本间谍,这说明他们想干什么事,派了什么人来,我们早就知道了。2025年11月19日,国家安全部突然抛出一则重磅通报,直接曝光了近年破获的一批日本间谍案,这个时间点选得可太有讲究了。   日本对中国的情报渗透,从来就没断过档,从百年前的玄洋社到如今的内阁情报调查室,套路换了但野心没变,晚清时期,玄洋社就是日本对华间谍活动的“急先锋”,派了大批浪人伪装成商人、僧人、学者,钻进中国腹地。   他们在汉口开“乐善堂”药房,在上海设“日清贸易研究所”,表面上做买卖、搞教育,实则拿着标尺偷偷测绘地形,打听军政机密,甲午战争前,他们绘制的东北地图精确到村道和水井,日军靠着这些情报一路势如破竹;抗战时期,他们策反汉奸、收买官员,泄露的作战部署让多少抗日将士白白牺牲,这种深入骨髓的破坏,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。   到了现代,这套“伪装渗透”的伎俩玩得更溜了,现在主导对华情报工作的日本内阁情报调查室,直属于首相官邸,每年砸数百亿日元经费,目标明确得很——就是冲着中国的军工、医药、农业这些核心领域来的。   他们派来的间谍身份五花八门,有顶着“学术交流”名头的大学教授,有打着“商务合作”旗号的企业高管,有混入行业协会的“资深顾问”,甚至还有在政府部门打杂的“实习生”,靠着这些不起眼的身份,悄悄摸查情报、拉拢策反。   2025年上半年,日本情报部门突然调整策略,觉得卫星遥感拍来的数据不够精准,开始疯狂增加地面验证任务,派专人潜入中国,对着重点军工企业、能源基地、农业示范区近距离观测,甚至偷偷取样分析,就是想补全卫星数据的空白,搞出一套更完整的情报图谱。   可他们忘了,中国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《反间谍法》,2023年又修订升级,把网络间谍、非法测绘这些新套路全纳入监管,从法律层面织起了一张天网,这次通报曝光的案件,不过是他们长期布局的冰山一角,更多潜伏者早就被盯上了。   吉林大学教授袁克勤案堪称近年来学术领域间谍案的典型。这位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者,自2016年起被日本情报机构策反,利用职务便利长期搜集我国军工领域学术成果。他以"课题研究""学术合作"为幌子,将学生参与的国防科研项目数据、军工企业技术进展等敏感信息,通过加密邮件源源不断传往日本。   直到2021年被国家安全机关抓获时,他已向境外输送敏感信息上百份,其中不乏机密级内容,对我国国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,最终袁克勤因犯间谍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,剥夺政治权利4年。   这些间谍活动看着零散,背后却是日本情报体系的精密协调,内阁情报调查室负责整体规划和资金调配,定好要偷什么、找谁偷;外务省情报调查局利用外交渠道打掩护,给间谍提供身份便利;防卫省情报本部专门对接军事相关情报,分析整理成可用的作战参考;甚至还有民间商社、学术机构当“白手套”,负责接头、传递情报,把官方和民间的资源串成一条链。  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神不知鬼不觉,却不知道从他们接触目标的第一天起,每一次见面、每一封邮件、每一次转账,都被记录得明明白白。   选在11月19日这个时间点曝光,战略意味太足了,近期日本在台海问题上跳得欢,跟着美国搞联合军演,还想向台湾地区出售敏感设备;在钓鱼岛海域频频挑衅,派巡逻船干扰中国渔船正常作业。   这个时候亮出间谍案,就是明确告诉日本:你在明面上搞小动作,暗地里搞情报渗透,我们都一清二楚,别以为能两头占便宜。更重要的是,这也是对所有试图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势力发出警告——不管你伪装得多好、潜伏多久,只要敢伸手,就一定会被抓住。   从玄洋社的浪人到如今的专业间谍,日本对华情报渗透的手段变了,但贪婪和野心没变,可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那个任人拿捏的国家,2014年《反间谍法》实施以来,我们已经构建起“法律保障+技术监测+群众举报”的立体化防线,仅2024年就收到群众举报线索1.2万条,破获的间谍案件数逐年上升。   这次集中曝光日本间谍案,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到: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,不容任何挑战。   你说,这是不是给那些心怀不轨者最有力的一记耳光?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!

0 阅读:377

评论列表

用户10xxx91

用户10xxx91

3
2025-11-21 22:31

判的太轻

猜你喜欢

未央细说

未央细说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