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啥日本那么小,二战时它还能横扫东亚,侵略那么多国家? 其实说到底,日本压根不算真正的小国,人口基数还相当可观,那会儿更是整个东亚独一份的近代强权。 它的地盘可不光是现在的本土,早从 19 世纪末就开始往外扩张,先吞并了琉球,甲午战争后拿下澎湖,日俄战争又把东北南部攥在手里。算上朝鲜半岛、南库页岛这些殖民地,总面积能达到 67.5 万平方公里,比当时很多欧洲国家都大。 东北那片黑土地更是块宝地,面积是日本本土的两倍多,黑土肥沃,粮食产量占中国三分之一,还有丰富的铁矿、煤矿和木材,这些都是战争最需要的硬资源。日本本土山地多、耕地少,资源还匮乏,正好靠殖民地补充。 有了这么大的地盘,自然能养活更多人。二战前日本本土加殖民地的总人口已经超过 1.05 亿,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东亚相当可观。更关键的是,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搞现代兵役制度的国家,实行征兵制。 法律规定 17 到 40 岁的健康男子都得服兵役,后来战争紧张,年龄又放宽到 15 到 60 岁,几乎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。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时,日本光受过训练的兵员就有 448 万,到 1945 年总兵力更是冲到 715 万。 反观当时的中国,虽然有四亿五千万人口,但实行的还是募兵制,动员起来的总兵力也就比日本略多一点,单兵素质和装备差距还特别大。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后就普及了义务教育,大部分人都能认字,士兵的文化水平在东亚遥遥领先。 再加上从小灌输的战斗理念,让他们在战场上格外拼命,这也是战斗力的重要支撑。日本的真正优势,在于它是当时东亚唯一实现全面近代化的国家。明治维新后,它打破了原来的地方割据,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,还搞起了 “殖产兴业”,大力发展工业。 到 1936 年,重工业已经占到全国工业的将近一半,那些大财团都围着战争机器转,能源源不断地生产枪炮、舰船和飞机。 陆军虽然总体规模不如海军突出,但靠着征兵制保障兵力,初期的装备和战术在东亚战场上也没对手。而当时的周边国家,根本没法和日本抗衡。 传统的东亚秩序瓦解后,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形成制衡,让日本得以毫无顾忌地扩张。日本还特别会 “以战养战”,疯狂掠夺殖民地的资源。 占领海南岛后,他们盯上了被誉为 “亚洲第一富铁矿” 的石碌铁矿,强征了 6.5 万名劳工,没日没夜地挖矿。这些劳工每天要完成八吨矿石的任务,完不成就要被毒打,还面临着塌方、疫病的威胁,战争结束时只剩下 5803 人幸存。 从 1940 到 1945 年,日军从这里运走了 69 万多吨优质铁矿石,全部用在战争生产上。东北的粮食、煤炭、石油更是被大量掠夺,成为日本持续侵略的物资基础。 他们在东北修铁路、建工厂,移民 33 万人成立 “开拓团”,强占中国农民的土地,让数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。 这些殖民地不光提供资源,还成为日本的战略跳板,向北能威胁苏联,向南能进攻中国内陆和东南亚。 日本的侵略能力,是领土、人口和近代化优势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足够大的地盘提供了战略空间和资源,充足的人口保障了兵源,而全面的近代化则让它拥有了远超周边国家的工业和军事力量。 但他们的侵略本质上是反人类的,遭到了各国人民的反抗,最终必然走向失败。铭记这段历史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要明白国家强大的重要性。只有自身实现真正的现代化,拥有足够的实力,才能抵御外来侵略,守护和平。 当年的差距提醒我们,落后就要挨打,发展才是硬道理。每个国家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,通过合作共赢实现进步,而不是靠侵略掠夺满足野心。 你觉得如果当时东亚有其他国家能实现类似的近代化,二战的局面会发生改变吗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