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究竟能善良到何种地步?一位法国友人扎根中国四十年,居然不求回报地资助了七十余名

论史家 2025-11-21 16:13:35

人究竟能善良到何种地步?一位法国友人扎根中国四十年,居然不求回报地资助了七十余名中国学子远赴海外求学。 而他定下的唯一条件,没想到竟是这些受助的学子,学业有成后务必回到祖国! 米睿哲的出身放在任何地方都足够显赫,祖父是一战时期法国空军缔造者,父亲担任过二战空军司令,妥妥的贵族后裔。 米睿哲年轻时经历过二战,战争的残酷让他格外珍视和平,后来用二十五年时间游历五十多个国家,却在非洲被一个场景深深触动。 当时很多西方国家提供援助都带着苛刻条件,只有中国,自身并不富裕,还在给非洲送无息贷款和无私帮助,这份善良让他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产生了浓厚兴趣。 为了能来中国,他先去香港苦学八年中文,期间两次申请内地工作都被拒绝,却始终没有放弃。直到中法签订友好交流协议,57 岁的他终于如愿以偿,成为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首任官方派遣的外籍教师。 他从法国使馆弄来原版法文报纸,自掏腰包从香港买了十几台大型录音机,还组织学生观看《茶花女》《三个火枪手》等原版电影,一点点搭建起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。 日子久了,学生们发现这位外教不仅课教得好,对中国文化也格外痴迷,后来还花六年时间写出二十三万字的论文,研究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,填补了法国汉学界的空白。 1982 年,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拿到国外录取通知书,却因家境贫困只能放弃。米睿哲得知后,没多犹豫就变卖了法国的家族资产,把钱送到学生手上。 从那以后,他的资助就没停过,还在银行开了个专门的助学账户,密码设成了自己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年。他资助学生从不用签合同、立欠条,只在每张资助款的纸条上手写一句话,提醒他们学完一定要回来。 四十多年里,这样的纸条他写了七十多张,资助的学生遍布法语、航空、中医等多个领域,前前后后花出去近百万。 可他自己的生活过得格外简朴,住的是学校分配的不到六十平方米的老公寓,墙面斑驳却从没想过修缮,衣柜里就两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冬天常穿一件旧棉袄,平时吃的也是粗茶淡饭。有人劝他对自己好点,他总笑着说自己吃饭花不了几个钱,钱该给更需要的孩子。 米睿哲终身未婚,他曾说要是结了婚就只能爱小家,不结婚才能爱大家。在他心里,那些受资助的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。 他年轻时就受结肠炎困扰,年纪大了病情加剧,后来是中医针灸缓解了他的痛苦,这让他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,之后也格外支持医学专业的学生出国深造。 有次他刚做完大手术,伤口还没愈合,就亲自带着为他诊治的医生去法国办理手续,别人心疼劝他,他只说要为孩子们做事,这是应该的。 他的付出慢慢得到了认可,1994 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最高等级的拿破仑勋章,1997 年成为陕西省首位获得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专家,2014 年又先后获评 “陕西好人” 和 “中国好人”,法国驻华大使还专程拜访过他。 可这些荣誉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状态,年纪大了行动不便,他就坐着轮椅继续关注学生们的情况。每次学生聚会,看着满屋子当医生、搞科研、办教育的 “孩子们”,他总会笑得眼角堆起褶子,一遍遍确认大家都回来了,就觉得自己没白忙。 他早就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,远在法国的亲人曾劝他回国养老,他深思熟虑后回答,中国更需要他,他的根在中国。 2015 年 10 月,96 岁的米睿哲在西安安详离世,米睿哲的故事之所以让人动容,不在于他资助了多少人,而在于他毫无保留的付出和跨越国界的坚守。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回报的时代,米睿哲用一生告诉我们,有些付出本身就是意义。他资助的学生们学成归国,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,就是对他最好的回应,也是这份善意最好的传承。 如果你是受米睿哲资助的学生,会牢记他的嘱托学成归国吗?你身边有没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。

0 阅读:1
论史家

论史家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