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冤不冤!”河南驻马店,2022年11月,一女子开车不小心撞到了路人,当时女子带

粉墨叔叔 2025-11-21 16:10:17

“冤不冤!”河南驻马店,2022年11月,一女子开车不小心撞到了路人,当时女子带路人去医院检查后,诊断轻微擦伤,就和路人协商好私了,3年过去,女子账号突然被冻结,经查询,才知道是被当初被撞的人告上了法院。网友:被讹上了?   就在2025年4月,刘女士的生活突然因为手机屏幕上的一个弹窗“停摆”了。当她习以为常地点开微信准备支付时,却发现账户已被司法冻结,完全无法动用。   这并不是什么电信诈骗,经过一番查证,这颗“雷”竟然埋自三年前的那个早晨——把她告上法庭的,正是那个已经被她彻底遗忘、以为早就两清了的被撞路人。   这事得回溯到2022年11月,地点是河南驻马店。那是个清晨,刘女士驾车途中不慎发生碰撞,对方是一名行人。   当下的处理看似不仅合乎情理,甚至充满“人情味”:刘女士没有推脱,第一时间把人送去医院,不论是CT还是X光,全套检查做下来,医生的诊断白纸黑字写得清楚——只是软组织挫伤,连药都没必要开。   为了表达歉意,刘女士当场掏了几百块钱补偿误工,双方就在路边口头达成了“私了”。那时候,伤者收了钱,揉着腿走了,刘女士也松了一口气,觉得遇上了通情达理的人,这页就算翻过去了。   可谁能想到,这场并没有落实到纸面上的“君子协定”,在沉默了近三年后,变成了一张巨额索赔单。   在那份导致刘女士账户冻结的起诉材料里,对方列出的证据简直让她怀疑人生:明明当初连药都不用吃,如今却冒出了长达119天的住院记录。   更离谱的是,那一摞厚厚的医疗单据里,不仅有事发一年后才开出来的腰椎康复账单,甚至还有持续了大半年的理疗项目。   这种反差让人不寒而栗。在这三年也就是一千多天的时间里,对方没有打过哪怕一个电话,没有索要过一分钱医药费,就像是蓄力一样,憋到最后突然祭出司法手段。   若是真伤得那么重,这三年的沉默简直不符合逻辑;若是伤得不重,那这些连绵不断的住院记录又从何而来?   面对这笔糊涂账,刘女士现在不仅要应对繁琐的官司,还要忍受账户冻结带来的生活不便,这让她对自己当初“怕麻烦、没签协议、没报警”的草率后悔不已。   事情闹到法院,局面反而变得更加吊诡。为了搞清楚这些伤情和当年那次轻微碰撞到底有没有因果关系,法院建议进行第三方法医鉴定,刘女士为了自证清白二话不说就同意配合。   反观那位拿出巨额医药单据的原告,在这个节骨眼上却玩起了“躲猫猫”:一会儿借口回了老家,一会儿直接玩消失。   这一拖就是半年,鉴定机构也被耗尽了耐心,直接以“不配合”为由退回了案件委托。即便依据《民事诉讼法》,对方这种无理由阻挠鉴定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不利的证据认定,但刘女士的时间和精力已经被这个无法结案的泥潭死死拖住了。   这种“私了”后患无穷的教训,其实早已被无数案例验证。不管是几百块的小擦挂,还是看似无碍的碰撞,缺乏官方的事故责任认定书,也没有具备法律效力的和解协议,仅凭口头承诺和即时转账,在法律层面其实留下了巨大的真空地带。   根据《民法典》,虽然诉讼时效通常为三年,但如果不能证明后续治疗与事故无关,这场噩梦理论上存在无限延伸的可能。   如今看着还在冻结状态的微信,刘女士大概彻底明白了那个道理:有些当时看来最“省事”的处理方式,往往就是日后代价最高昂的隐患。

0 阅读:143

猜你喜欢

粉墨叔叔

粉墨叔叔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