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将之子许光的朴素进京路:住女儿家带娃两月,不惊动任何人

易云的世界 2025-11-21 15:21:54

1995年春,许光和杨定春夫妇乘坐从南京开往北京的列车,早早从家里出发,为的是看望他们在北京工作的女儿许道江。   许光是已故上将许世友的儿子,身份并不普通。但这次进京,他们没有摆谱,也没有通知什么“有关方面”,更没有安排专车接送。   他们带着几件行李一路颠簸,到了北京后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女儿,说:“我们到了,就不住招待所了,直接住你家,顺便帮你照顾照顾孩子。”  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再普通不过的父母对孩子说的话,但如果你了解许家的背景,你就知道,这样的决定不简单,在那个年代,“上将之子”这几个字,分量十足。   可许光夫妇却偏偏喜欢“低调”,甚至有些“接地气”,他们不愿麻烦组织,也不愿女儿太辛苦,就这么直接住进了女儿家,一住就是好几个月。   许光的父亲许世友是新中国十大上将之一,曾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,他是那种典型的“硬汉”,一身正气,行事果决,军中人称“许猛子”,许世友生前性格刚烈,说话从不拐弯抹角,对子女教育也格外严格。   许光从小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,许世友对子女的要求是:“不能仗着我的名头去搞特权。”许光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其实不算差,但父亲从不让他们“享福”。买衣服要穿旧的,吃饭要排队打饭,甚至不准他们在学校透露家庭背景。   许世友去世后许光成了家中长子,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,他没有继承父亲的军职,也没有在部队谋个闲职,而是选择了地方工作,做得也算平稳,但他始终记得父亲的教导,不争、不抢、不出头。   许道江是许光和杨定春的独生女,她从小聪明伶俐,学习成绩优异,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研究机构工作,婚后与丈夫一起在北京安了家,那年她刚刚生完孩子,正是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。   许光知道女儿刚做妈妈,工作又忙,生活压力大,便和妻子商量了一下,决定进京看看,开始他们想住在单位安排的招待所,但女儿一听就不同意,说家里有空房,住家里更方便。   许光倒也没有客套,直接说:“那我们就住你这儿了,正好还能帮你看看孩子。”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,杨定春每天帮女儿做饭、洗衣服、带孩子,许光则帮着买菜、倒垃圾,有时候还到小区门口遛孙子,跟小区的老人们拉拉家常。   许光的低调,其实不是装出来的,他本就不是那种喜欢抛头露面的人,哪怕有时候在单位,有人提起“你是不是许世友的儿子?”他也只是淡淡一笑点点头,便不再多说。   杨定春也一样,她年轻时是医务工作者,工作认真,为人温和,她和许光是经人介绍认识的,当时许光并不显眼,也没有什么特别的“官威”,只是家世摆在那里,但杨定春并不在乎这些,她看中的是许光这个人,实在、稳重、有担当。   他们结婚后生活一直简朴,家里用的家具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式木头家具,电视机也一直没换,甚至冰箱坏了也是修了又修,不舍得换新的。   许道江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别人家孩子穿着新款运动鞋,也想要一双,杨定春说:“你爸工资不高,家里也没什么存款,不能乱花钱。”许道江那时候还不懂,只觉得父母太“抠”,长大后才知道,父母是刻意选择了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。   在北京的那段日子,许光和杨定春把家务活全包了,女儿和女婿白天上班,他们就一早起床做早餐,送孩子去体检,顺便把家里打扫干净,晚上女婿回家,他们也不多说什么,只是笑着递上一碗热汤。   许光夫妇在北京住了两个月,期间没有惊动任何人,许光曾经的老战友听说他来北京,打电话想请他吃饭,他婉拒了:“这次是来看女儿的,不谈工作。”   他也没去拜访老部队,也没托人找关系为女儿“安排点资源”,只是安安心心地陪着孩子和孙子,把一个普通父亲该做的事一件件地做了。   后来回南京时,许道江一家送他们到火车站,杨定春一边上车一边念叨:“你们别太累了,孩子大点我们再来看。”   许世友生前最重视的,就是“家风”。他曾给子女立下三条规矩:不准打着他的旗号办私事、不准搞特殊化、不准铺张浪费。   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将门之后就高人一等,也没有利用父亲的名气为自己谋私利。他始终相信,真正的尊严,是靠自己挣来的。   参考资料: 各级媒体记者齐赴新县 聚焦全国“两学一做” 先进典型许光事迹.信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[引用日期2024-01-20] 追忆“将门布衣”许光.信阳党员教育服务网 [引用日期2024-01-20]

0 阅读:1

猜你喜欢

易云的世界

易云的世界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