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不敢开第一枪?谁说的,日本海上自卫队,就发了条动态,声称“都准备好了”! 战舰准备好了,弹药准备好了,战术都想好了,一切都准备好了,开火!然后导弹,大炮就发射了! 人家日本官方都明牌了:“绝不撤回”有事言论! 可以说,日本早已“准备就绪”,单说武器装备,日本早就不是只盯着本土防御了。 他们花大价钱从美国买了 400 枚战斧巡航导弹,分成 Block IV 和 Block V 两种型号,前者能打固定目标,后者还能追着移动目标打,射程都超过 1600 公里。 为了能用好这些导弹,海上自卫队的 “鸟海” 号驱逐舰已经开赴美国改装,明年夏天就要进行实弹试验,之后还要把另外 7 艘宙斯盾舰陆续改成能发射战斧的平台。 不光靠进口,自家的导弹也在升级,增程型 12 式导弹打着 “反舰” 的名头,实际能对陆攻击,1000 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周边大片区域。 海上的平台也在升级,“出云” 号和 “加贺” 号这两艘准航母的改造已经接近尾声,“出云” 号的前甲板改成了 170 米的滑跃跑道,还涂了耐高温涂层,就是为了搭载 F-35B 隐身舰载机。 为了快速形成战斗力,自卫队特意学英军的模式,航母归海自管,舰载机训练交给空自,每月要练 80 到 100 架次,连夜间起降都占了近一半。 现在空自已经接收了 47 架 F-35A,未来加上舰载型,总数要凑到近 150 架,这个规模在东亚海域相当惹眼。 而且日本现在不光拼硬件,还在搞 “软件优先” 的转型。 海上自卫队明确说要从 “平台中心” 改成 “网络中心”,不再把单艘军舰、一架飞机当核心,而是用软件把所有作战单元连起来,形成一个整体。 他们在研发 OYX-1 舰载指控系统,用开放架构让有人和无人平台能协同作战,还特意在军舰上设了 “软件维持官”,专门负责更新火控算法、维护数据链,这些人手里握着全舰服务器的最高权限。 这种改造看似是技术升级,实则是为了让作战反应更快,给后续的进攻性行动留足接口。 这些武器和系统不是随便摆在那的,西南诸岛早就被打造成了前沿堡垒。 与那国岛距台湾岛才 110 公里,驻了沿岸监视队不说,还加了电子战部队;石垣岛上驻了近 600 人,导弹连和雷达站都有,山顶的雷达能盯到台湾岛北部,换装增程导弹后威慑力更上一层楼。 冲绳岛作为核心,驻扎的第 15 旅团要扩编成近 4000 人的师团,还计划新建 130 座弹药库,大部分都在这些离台海很近的岛上。 这种梯次部署的格局,明显是冲着长期作战准备的。 日本官方敢说 “绝不撤回”,底气不光来自现在的军备,更来自其历史上的行为逻辑。 翻看近代以来的记录,日本对外行动向来喜欢出其不意。 1941 年偷袭珍珠港前,他们一边跟美国谈和,一边让舰队走北太平洋的偏僻航线隐蔽接近,靠着无线电静默和战术欺骗,把当时碾压自己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打了个措手不及。 更早的时候,1894 年的丰岛海战,日军也是突然袭击清军的护航舰队,挑起了甲午战争;1931 年九一八事变,同样是不宣而战占领东北。 算下来,其十次对外侵略几乎都是以突袭开局,这种 “赌国运” 的倾向刻在历史里。 现在日本把 “台海有事” 挂在嘴边,本质上是在借这个由头推进军事扩张。 从安倍晋三提出 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,到麻生太郎在台北说 “要展现保卫台湾的觉悟”,再到高市早苗在国会把台海局势说成 “存亡危机事态”,这些言论看似针对台海,实际都是给国内涨军费、改政策找借口。 自卫队在西南诸岛布防、买战斧导弹、改航母,哪一样都需要预算和舆论支持,而 “外部威胁” 就是最好的理由。 那些觉得 “日本不敢开第一枪” 的说法,其实是把安全寄托在了对手的克制上。 但看看日本的弹药储备,2023 财年预算一下涨了 4 倍,超 8000 亿日元,还在加速造潜艇、建新型战舰。 海上自卫队那条 “都准备好了” 的动态,配上这些实实在在的动作,已经把态度摆得很清楚。 西南诸岛的导弹已经就位,F-35 的训练在加紧,软件系统在不断升级,历史上的突袭案例就在眼前,这些信号叠加在一起,显然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