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持人问董明珠:“你身价百亿,为何却与自己的亲哥哥20年不联系呢?”董明珠说:“我曾跟他说,如果要从我这里拿货,就直接断联。”最后,董明珠言出必行,却被哥哥移出家谱,20年间,兄妹不复联系。 董明珠这一路走来,背景绝对不是 “富二代” 或 “天降锦鲤”。八十年代,她成了单亲妈妈,债台高筑,一边要还贷款,一边拉扯孩子。家里最能依靠的,就是她的哥哥董明跃。 坊间传闻,家里人一起帮她还债,哥哥更是出力又出钱,还帮着照顾孩子。那时候的董明珠,不是 “格力女王”,只是个北方小城的普通女人。 《中国企业家》那篇专访也点过,正是有了家里托底,她才敢南下闯荡,后来进了格力。格力早年做空调,靠着亲友关系找客户,90% 经销商都有人情线。 这种 “关系社会” 在中国并不稀奇,家族支持既是动力,也是压力。其实,国际上也有不少类似故事,比如美国那位家政女王玛莎・斯图尔特,家族恩怨也曾闹得公司股价大跌,可见亲情和事业真是拧在一起,难分难解。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 1995 年。那会儿,格力空调资源相当紧张,董明珠正在担任经营部部长、整顿经销商体系。 有经销商承诺给哥哥提成,委托其说情想优先拿货,哥哥便向董明珠提出请求。 董明珠不仅严词拒绝,还打电话痛斥该经销商的 “走后门” 行为并停掉了其后续货源,同时明确表示 “一旦开了徇私的口子,就无法公正管理所有经销商”,兄妹关系彻底凉了。 很多人觉得她太冷血,其实她也清楚,制度刚起步,开一次口子,后面就没完没了。格力做强,靠的就是铁规矩。 毕竟格力能坐上世界空调头把交椅,董明珠的 “死磕” 文化立下汗马功劳。类似的事国际大公司也不少,三星当年李健熙 “家族特供” 事件差点把公司拖进泥潭。 企业家要想长远,光靠情分混不下去,规则才是底线。 冷战一拖就是二十年。直到 2015 年,董明珠得知哥哥身患癌症后前去探望,躺在病床上的哥哥对她说了一句 “我现在理解你了”,两人关系才得以恢复。 董明珠坦言自己 “不后悔”,但始终牵挂着兄妹情分。这种局面,其实不少中国家庭也会遇到。你说血浓于水,谁不想和和气气?但真碰到事业和亲情的冲突,有时候只能两难选择。 董明珠的选择,说到底就是 “宁肯被说冷血,也要守住规矩”。有人觉得她不近人情,其实她是在为公司负责,也是在保护更多普通员工和消费者。 她的做法给中国民营企业带来一种新范式 —— 不靠关系、按规则办事,才有可能真正走向世界。 国际社会看中国企业,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摆脱 “家族人情社会” 的老路。格力的经验也提醒我们,现代商业社会,靠的是制度而不是关系,制度透明,企业才有未来。 这场兄妹二十年的冷战,不止是家事,更像一面镜子,映射出中国民营经济变革的艰难。原则和亲情并非水火不容,关键在于边界。 董明珠的故事,让人看到规矩带来的底气,也让国际商界多了几分敬重。说到底,能把亲情和事业分得明明白白,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。 信息来源:董明珠往事:1990年年薪十几万 拒绝卖货给亲哥 2016-12-20 09:31 闽南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