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阻肺的清通解药,今天终于找到了,错过就是一辈子 慢阻肺又加重了,甚至肺功能下降更明显了,甚至只能依赖长期氧疗了。每次在诊室听到患者带着焦虑说出这句话,我都格外心疼。慢阻肺患者最恐惧的时刻,莫过于拿到肺功能恶化、急性加重频繁发作的检查报告,之前的用药控制仿佛白费,咳嗽、憋喘、活动后气短的不适,加上对呼吸衰竭的担忧,瞬间将人淹没,很多人甚至觉得只能靠激素和氧疗,彻底陷入被动。 可事实上,慢阻肺并非只能靠长期依赖西药干预,只是很多人没找到正确的调理方向,错过了能扭转局面的清通解药。在慢阻肺治疗中,西医的支气管扩张剂、激素吸入剂及长期氧疗等手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,它们能快速缓解气道痉挛、控制炎症,属于 “通” 的范畴,适合肺功能严重受损或急性发病的患者。但西医治疗也有明显局限,过于侧重缓解症状、控制炎症,却忽视了气道本身的养护和脏腑功能调理。 很多患者长期用药后,虽然症状看似暂时控制,却出现声音嘶哑、口腔感染、骨质疏松等问题,就像只想着撑开堵塞的气道,却忘了修复气道黏膜的损伤、减少痰湿生成。一旦生活习惯稍有疏忽,比如受凉、劳累,病情就容易再次加重,很容易陷入 “用药缓解 — 病情反复 — 加大药量” 的恶性循环。更有患者盲目追求快速止咳平喘,过度依赖激素或激进治疗,结果不仅没控制住病情,反而损伤了肺脾功能,让病情陷入更复杂的境地。 其实,慢阻肺调理的清通解药,就藏在中医 “清补兼施” 的理念里。这一理念能贯穿慢阻肺调理的全过程,从早期预防肺功能下降到晚期改善呼吸状态都能发挥关键作用。我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王伟医生,从医 40 多年,始终坚持用 “清补兼施” 的思路:“清” 是清除体内多余的痰浊、热毒等病理产物,减少气道淤堵的 “原料”,对应西医的抗炎、排痰等手段;“补” 是滋养肺脾、补益正气,通过补肺健脾、益气固元、化痰通气,修复气道黏膜损伤,增强呼吸动力,从根源上减少病情复发。 中医调理的优势在于,既不盲目追求快速通肺而损伤正气,也不单纯进补而放任痰浊堆积,而是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受损程度、呼吸状态、体质差异,灵活调整 “清”“补” 的比重,实现 “清痰不伤肺,扶正不助浊”。《黄帝内经》说 “肺主气,司呼吸”,《金匮要略》也提到 “咳而上气,喉中水鸡声,射干麻黄汤主之”,这些典籍早已指明,慢阻肺调理需兼顾 “通” 与 “补”。 有一位 65 岁的慢阻肺患者,检查显示肺功能中度阻塞,长期用两种吸入剂后,总觉得浑身乏力、胸闷、痰黏难咳,稍微活动就憋喘不止。我为他辨证后,确定他是 “肺脾两虚、痰浊阻肺” 型,决定先以 “补” 为主,用黄芪 20g、白术 15g 补肺健脾,给呼吸功能加足动力;桔梗 10g、紫苏子 12g 化痰通气,疏通气道;配合茯苓 12g、陈皮 9g 健脾祛湿,减少痰湿生成,帮助修复气道黏膜。服药一个疗程后,患者的乏力、胸闷症状明显缓解,痰能顺畅咳出。此时再适度加入鱼腥草 15g、金银花 10g 等清热化痰的药材,配合戒烟、腹式呼吸训练,坚持两个疗程后,复查显示肺功能阻塞程度明显减轻,急性加重次数大幅减少,各项指标趋于稳定。如今患者规律调理,病情没有再加重,精神状态也远超从前。 从医 40 年,我见过太多患者通过 “清补兼施” 的调理,从对慢阻肺的焦虑中解脱出来。其实慢阻肺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找错调理方向。中医 “清补兼施” 的思路,既清掉气道里的痰浊热毒,又补足肺脾的气血正气,从根儿上改善身体状态,让气道慢慢通畅,肺功能逐渐稳定。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慢阻肺加重、肺功能下降的困境,不妨试试 “清补兼施” 的中医调理。最后要提醒大家,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同样是慢阻肺,有人偏阴虚,可加麦冬、沙参滋阴;有人偏阳虚,可加附子、补骨脂温阳;有人痰湿重,可加重茯苓、半夏的用量。所以千万别自己照着方子抓药,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医生,根据自身情况辨证论治。中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