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张春是个什么人?投笔从戎的他最后是什么结局? 万历年间的陕西同州,有个叫张春的穷书生,笔杆子耍得溜,科举路却走得磕磕绊绊。万历二十八年考中举人时,他以为功名大门已开,没想到此后二十多年泡在书堆里,考进士次次名落孙山,年过五旬还只是个靠教馆糊口的老秀才,仕途边缘都没摸到。要是搁在承平年代,这书生多半会在笔墨纸砚间熬到白头,可明末的烽火,偏要把他从书案前拽到战场上。 天启、崇祯年间,后金(后来的清朝)在关外步步紧逼,明军屡战屡败,边境告急的文书雪片似的往京城送。朝堂上满是争论,能打仗的将领却没几个。 这时,一直关注边事的张春再也坐不住了,他扔掉手中的毛笔,跑到巡抚衙门上书,把自己对边防的看法、御敌的计策一条条写得明明白白,字里行间全是血性。恰逢朝廷急着搜罗军事人才,巡抚看他见解独到,直接举荐他出仕,让这个老书生成了永平兵备佥事,管起了军队粮草和防务。 从没带过兵的张春,到了边关倒真没露怯。他不像其他文官那样只会指手画脚,天天扎在军营里,跟着老兵学看地形、练阵法,甚至亲自带着士兵加固城防、囤积粮草。士兵们起初瞧不上这个“老夫子”,可看他冻裂了手还在城墙上巡视,送来的粮草颗粒饱满,渐渐都服了他。没过多久,他就从管后勤的文官,变成了能领兵作战的将领。 真正的考验在崇祯四年(1631年)来了。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围攻关外重镇大凌河城,明军主帅祖大寿被困,朝廷急调张春带兵救援。这是他第一次独当一面指挥大战,面对身经百战的后金铁骑,他没有退缩,带着四万明军连夜驰援。 可明军当时早已腐朽,士兵战斗力差,还没到城下就中了皇太极的埋伏,双方在大凌河城外展开血战。张春骑着马冲在前面,刀都砍卷了刃,可架不住部下溃逃,最后兵败被俘。 皇太极早就听说过张春的名声,想把他招降过来装点门面,不仅没杀他,还好吃好喝招待着,甚至亲自劝降。被俘虏的明军将领大多顺势投降,张春起初也没立刻拒绝,不是贪生怕死,而是他觉得自己活着或许能为被困的祖大寿传递消息。可皇太极的条件里,有一条让他犯了难:必须剃发留辫,改成满人的装扮。 这在张春眼里,比死还难受。他可以接受军事上的失败,但不能接受文化上的臣服。在他心里,剃发不是换个发型那么简单,而是丢了汉人的根。皇太极见他硬骨头,又派人轮番劝说,甚至用官职、财富诱惑,张春始终不松口,宁肯天天被关在帐篷里,也不肯动头上的头发。有将领劝他“留得青山在”,他直接反驳:“我是大明的臣子,头可断,发不可剃!” 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,皇太极终于失去了耐心。1632年,这位不肯剃发的明朝降将被处以绞刑。临刑前,张春整理好自己的儒巾长衫,朝着南方明朝都城的方向磕了三个头,从容赴死。 张春这一辈子确实充满争议。有人说他既然投降就该彻底归顺,不该“又当又立”;可更多人敬他的气节,在明末那样“文臣爱钱、武将惜命”的乱世,一个半路出家的书生,能在兵败后守住文化底线,已经难能可贵。他不是完美的英雄,却是那个黑暗时代里,一束不肯熄灭的微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