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加拉终于有了底气!亲印前总理,哈西娜被判绞刑! 一个执政近二十年的“铁娘子”,如今却沦为阶下囚,还是被判了绞刑。 哈西娜,这位孟加拉国的“五朝元老”,曾是南亚政坛最有分量的女性之一,也是印度在孟加拉最信任的合作对象。 消息一出,孟加拉街头火光四起,支持者震惊,反对者却拍手称快,这个国家,终于要换剧本了。 哈西娜的政治生涯几乎是孟加拉国现代史的一部分,她是开国总统穆吉布之女,带着强烈的政治标签登上历史舞台,多次上台、下台,又卷土重来,最终牢牢掌握权力将近二十年。 但在国内,她的形象始终分裂,一方面是“经济改革者”,一方面却被贴上“亲印”的标签,尤其是在对印政策上,哈西娜始终采取妥协立场。 孟印两国交界处有57条跨境河流,多年来水资源分配一直是争议焦点,哈西娜曾主导签署在印度水权优先的情况下向对方妥协,这一决定在孟加拉国内部引发强烈不满,反对派甚至称她“出卖国家利益”。 在孟加拉这个三面被印度包围的国家,任何亲印倾向都被视为“自断后路”,哈西娜的“印度依赖症”,终究成了她政权垮塌的重要导火索。 哈西娜政府虽然在对印关系上被诟病,但在经济建设方面的“成绩单”不容忽视,尤其是与中国的合作,让孟加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了多年未有的突破。 2022年,中国企业承建的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,这座桥,不只是连接两岸,更是打破了孟加拉国“靠印度输血”的格局。 大桥建成后,从首都达卡到西南部的通行时间从几小时变成十分钟,运输成本大幅下降,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,成了孟加拉GDP增长的“加速器”。 除了这座桥,中国还参与了孟加拉境内多个电站、铁路建设项目,不仅缓解了电力紧张,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这些项目让孟加拉人开始意识到:发展,不一定靠印度;合作,也可以是“多边”的。 经济上的“脱印”趋势,逐渐影响到政治气候。随着孟加拉社会对独立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,哈西娜的“亲印路线”显得格格不入,政权也随之摇摇欲坠。 这也就引起了孟加拉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,民众走上街头,不再沉默,高物价、权力腐败、对印妥协,一桩桩、一件件都变成了怒火的燃料。 哈西娜政府的镇压手段引发国际非议,最终被孟加拉国际犯罪法庭以“反人类罪”起诉,并缺席判处死刑,虽然她本人已逃离国内,但这一判决的象征意义远超司法层面。 这不仅是一次对长期执政者的清算,也是孟加拉国政治路线的一次深刻转向,过去那个被印度牵着走的孟加拉,正在翻篇。 如今,掌权的是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·尤努斯领导的临时政府,他更倾向于“多边平衡”,而不是“一边倒”。 孟加拉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“夹缝中求生”,一边是大国印度,另一边是崛起的中国,还有愈发关注南亚事务的美国、日本,哈西娜时代,孟加拉对印度“唯命是从”,换来了短期的稳定,却失去了民众信任。 如今,这个国家开始学会在“多边外交”中寻找平衡,在对内政策上,注重基础建设、民生改善;在对外战略上,不再盲目依赖某一方,而是尝试与中国、日本、东盟等国家展开深度合作。 这种多边策略,不仅能提升议价能力,也能避免被某个大国“绑架”,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政治风云突变的背景下,小国要想活得有尊严,就必须学会“左右逢源”,而不是“选边站队”。 哈西娜的绞刑判决,是孟加拉国历史的一次断裂,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,也预示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启。 从“亲印依赖”到“自主发展”,这场转变背后,是民众的觉醒,是经济的崛起,更是一种国家意志的回归。 未来的孟加拉能否彻底摆脱大国阴影,还要看接下来的选举和政策落地,但有一点可以确定:这个南亚国家,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“小弟”,它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,也终于有了说“不”的底气。 信息来源:孟加拉国前总理哈西娜被判处死刑——上观新闻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