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媒曝出重磅: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!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——是谁在买日本海鲜?一查才发现,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。 日媒这则突发消息,直接让全网炸了锅,争议声就没停过。 事情得从2023年8月说起,日本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放后,中方当天就暂停了日本水产品进口,这一停就是两年多。 直到2025年6月29日,海关总署才发布公告,有条件恢复部分日本地区水产品进口,福岛县、东京都等10个高风险都县仍被明确排除在外。 公告里说得很清楚,日本输华水产品必须提交官方卫生证书、放射性检测合格证明,中方还要做100%查验,重点检测铯-137、碘-131这些核素指标。 就在大家以为局势慢慢平稳时,11月7日,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悄然运往中国,这个时间点刚好是恢复进口政策落地后没多久。 可谁在买这批扇贝的问题,很快引发了更大的疑问。 媒体深挖后发现,买家压根不是国内普通企业,而是日本在华设立的关联公司,背后妥妥的日本资本撑腰。 类似的例子其实不少,比如日本丸和水产早在2022年就在烟台设立了代表处,专门对接相关贸易业务。 这波操作让网友越想越不对劲,毕竟当下的背景实在特殊。 就在近期,韩国海域检测出核辐射数据超标7倍,而日本本土的水产危机也没停,广岛县的牡蛎大面积死亡,兵库县海域的牡蛎死亡率都达到70%-80%,之前还有消息说日本扇贝死亡率一度飙到90%。 更让人膈应的是,之前獐子岛就被扒出从日本进口扇贝,加工后换包装转卖,普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。 现在又来这么一出,大家难免犯嘀咕:这些扇贝真的能让人放心吃吗? 其实中方恢复进口的前提很明确,必须经过严格检测,可日本资本通过在华公司操盘,总让人觉得在钻空子。 海关虽然承诺100%查验,但放射性物质这东西太特殊,锶-90在鱼体内的浓缩倍数能达到80倍,碘-129的半衰期更是长达1570万年,长期风险谁也说不准。 而且最新民调显示,68%的中国消费者明确表示会回避日本水产品,只有10%愿意选择性购买。 这些日本在华公司明知消费者有顾虑,还执意批量进口,说白了就是想借着信息差赚快钱。 他们可能觉得换个“国产渠道”的壳,就能掩盖日本产地的背景,可现在网友的眼睛都亮着呢,根本瞒不住。 更关键的是,食品行业拼的就是信任,尤其是进口海鲜,一旦出问题就是人命关天的事。 这些企业只想着盈利,却忘了食品安全没有试错空间,核污染的风险看不见摸不着,一旦检测环节出现疏漏,后果不堪设想。 有人说市场是自由的,但自由不能建立在公众健康的风险之上。 中方允许有条件恢复进口,是基于科学监测的善意,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能肆意妄为,把消费者的安全感当赌注。 监管部门的检测再严格,也需要企业主动配合,公开透明的物流和检测数据,才是打消疑虑的关键。 可现在这些日本关联公司,连买家身份都藏着掖着,怎么能让大家放心? 其实消费者不是无脑抵制,而是实在被核污染的阴影吓怕了,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健康赌一把。 国产海鲜这些年一直在努力提升品质,恢复消费者信心,反观这些进口扇贝,带着一堆争议而来,实在没必要。 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,再想拼回来就难了,哪怕这6吨扇贝检测合格,多数人也未必敢买。 企业想赚钱没错,但不能丢了底线,尤其是做入口的生意,责任比天大。 大家对此怎么看?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