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乌战场的红军城战役简直颠覆认知,之前传得神乎其神的俄军17万兵力猛扑,原来全是

诺原论楚翊许 2025-11-19 14:03:53

俄乌战场的红军城战役简直颠覆认知,之前传得神乎其神的俄军17万兵力猛扑,原来全是烟雾弹真实人数少到让人意外,而俄军的诡异打法+突然甩出的“王炸”,让西方连夜急得团团转根本坐不住。 俄军先是通过乌东当地的民间渠道、被俘士兵的“招供”,甚至故意让乌克兰军方截获一些“机密电报”,里面清清楚楚写着“17万大军集结完毕,即将发起总攻”,这些消息一传到西方媒体手里,立马被炒得铺天盖地。 毕竟红军城作为顿巴斯的交通枢纽,掌控着两条铁路和公路干线,承担着乌东前线70%的弹药和物资转运,本就是必守之地,再加上17万大军压境的消息刺激。 乌克兰果然上了套,泽连斯基直接下了“不惜一切代价死守”的命令,赶紧从其他防线调兵遣将,把原本不到6000人的守军扩充到6万,还堆了上百辆重型坦克,就等着跟想象中的俄军主力硬碰硬。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,自己集结的重兵反而成了俄军围点打援的目标,俄军早就摸透了乌军的作战逻辑,故意在红军城西南留了个缺口,看似给乌军留了退路,实则把这条通道变成了“死亡陷阱”,所有增援部队都得暴露在俄军的导弹和重炮打击范围内。 10月30日那天,乌军47辆装甲车试图突破增援,推进还不到3公里就被全部摧毁,10月26日一天就有200多名援兵被歼灭,这条缺口被乌军士兵称为“通往地狱的门”,可即便如此,被17万大军的假消息吓住的乌军,还是只能源源不断地往这个陷阱里填人。 俄军真正的高明之处,在于烟雾弹背后的诡异打法和藏着的“王炸”。他们根本不搞大规模集团冲锋,反而把大部队化整为零,编成2到3人的突击小组,在无人机和迫击炮掩护下一点点渗透乌军防线。 这种打法正好戳中了乌军的软肋,乌军本来兵力就紧张,防线拉得很长,面对四处穿插的俄军小股部队,根本顾此失彼,只能被动防御。 关键是俄军的无人机优势,现在战场上俄军无人机数量是乌军的四倍以上,这些无人机不仅能侦察乌军动向,还能引导FAB-500滑翔炸弹和“冰雹”火箭炮进行精准打击,红军城周边俄军投下的滑翔炸弹占到了全战线用量的一半以上,被这种炸弹击中几乎尸骨无存。 乌军虽然也靠无人机和星链系统勉强支撑,但近90%的火力打击都依赖无人机,面对俄军的饱和轰炸加小分队渗透,根本无力扭转被动局面。 俄军甩出的“王炸”,就是把这场战役变成了消耗乌军有生力量和西方援乌耐心的持久战。 他们清楚红军城对乌克兰的政治意义,也知道西方援助是乌军的命根子,所以不急于一时攻占城池,而是通过围而不歼的方式,一点点消耗乌军的精锐部队。 战役打了几个月,乌军伤亡已经超过1.2万人,不少部队建制被打散,甚至出现成建制投降的情况,有投降士兵说自己已经7天没吃饭,被指挥官抛弃。 而西方这边更是被折腾得焦头烂额,美国国会已经出现削减援乌预算的声音,德国直接宣布要削减2026年的援乌资金,特朗普更是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提供“战斧”巡航导弹,原本团结一致的援乌阵营开始出现裂痕。 乌克兰本来就面临人口流失的困境,战前4100万人口,现在1000多万人流离失所,适龄男性要么逃亡要么避战,自愿参军率只剩35%,前线减员根本补不上,只能靠外籍雇佣兵撑场面。 可这些雇佣兵大多是被高薪骗局骗来的,波兰雇佣兵吐槽实际每天只拿16美元,干俩月才领到500美元,连回家路费都不够。 俄军就是看准了这一点,用17万大军的烟雾弹把乌军主力牵制在红军城,再用精准的围点打援和灵活的渗透战术,一点点掏空乌军的战争潜力,同时消耗西方的援助耐心。 等到乌克兰精锐耗光、西方援助缩水,红军城的失守也就成了必然,而这场战役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,它让西方彻底看清了乌克兰的抵抗能力,也让俄乌战场的天平彻底向俄军倾斜,这种用烟雾弹撬动全局的操作,恐怕会成为未来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。

0 阅读:0

猜你喜欢

诺原论楚翊许

诺原论楚翊许

感谢大家的关注